為探尋鄉土歷史根脈,感悟紅色文化傳承,四川農業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青禾·紅跡團隊的成員于2025年7月17日走進湘湖村史館。踏入館中,八千余年的時光長卷緩緩鋪展,從遠古祖先的生存智慧,到近現代的奉獻擔當,紅色基因如隱于歲月肌理的脈絡,等待我們去解碼、聆聽。
映入眼簾的大字“八千年中華第一舟”瞬間將時光拉回遠古。八千年前,湘湖的祖先已在此繁衍,獨木舟的出土見證著世界最早獨木舟之一的歷史,它不僅是航海文明的雛形,更折射出先輩探索未知、勇于開拓的精神,這種精神與紅色文化中敢為人先、追求真理的內核相通,是湘湖文化傳承的根源。
“八千年前我們祖先的生活智慧”,墻上的圖片展現了獨木舟、草藥罐等文物。祖先們在艱難環境中,憑借智慧發展制陶、紡織技術,展現出堅韌不拔、自力更生的品質。這與紅色革命時期,先輩們在困境中艱苦奮斗、創造奇跡的精神一脈相承,是湘湖人民精神傳承的基石,激勵著后世面對挑戰勇往直前。
走進仿制的“百里窯”陳列館,古樸恢弘的氣息撲面而來,這里講述著湘湖磚瓦業的傳承。從明朝填湖置窯,到研發“內燃燒磚法”、創辦磚廠,先輩們吃苦耐勞、創新進取的“紅磚精神”,都是湘湖紅色文化的生動體現。這種精神在歲月中沉淀,成為湘湖人民投身建設、奉獻家國的動力,如同紅色火種,代代相傳。沿著“我們家的漫長創業史”磚墻前行,從明弘治年間到近現代,湘湖磚瓦業的發展歷程清晰呈現。這不僅是產業變遷,更是湘湖人民團結協作、拼搏實干的奮斗史。每一塊磚瓦的燒制,都凝聚著集體的力量,人民群眾齊心協力、共克時艱,彰顯出“共筑大廈的團結精神”。
“傳家——一聲令一個家千人赴”,隊員們仿佛聽到了歷史在訴說著湘湖家族的奉獻故事。北宋以來,歷經旱澇、遷徙,先輩們舍小家為大家,響應時代號召舉家搬遷、轉型。這種擔當與奉獻,正是紅色文化中家國情懷的體現,詮釋了湘湖人民對家園、對國家的深厚責任感,為了集體利益甘愿付出的精神,在新時代依然熠熠生輝。
我們漫步于湘湖兒女建立家園的時間軸,其上記錄了湘湖從1993年撤村建居到2023年的發展節點。撤村建居、征遷安置、保護開發……湘湖人民在時代浪潮中,始終以先鋒姿態響應號召,積極參與家園建設。這與紅色文化中黨員干部帶頭沖鋒、群眾緊跟步伐的行動邏輯一致,展現出湘湖人民聽黨指揮、主動作為的紅色基因,讓古老湘湖不斷煥發新生。
來到物品展示區,那些老照片與舊物見證了湘湖人為城市發展“舍小家為大家”的壯舉,像肅穆的老人將社區拆遷的歷史娓娓道來。1372戶民居拆遷,23.5萬平方米建筑拆除,背后是無數家庭的理解與奉獻。這種犧牲精神,如同紅色革命中的無私付出,為了更美好的未來,湘湖人民以實際行動詮釋家國大義,成為村史中動人的紅色注腳。
最后,目光聚焦于當下,“基層治理工作法”與“湘湖社區文化生活”的完善與豐富呈現出新時代湘湖的活力。黨組織引領下,基層治理創新發展,文化生活豐富多彩。這是紅色文化在當代的延續,通過黨建引領、群眾參與,傳承先輩精神,構建和諧社區,讓湘湖的紅色底蘊在基層治理與文化建設中不斷傳承、創新。
參觀湘湖村史館,是一場穿越時空的精神之旅。我們深入了解了湘湖從古老村落走向現代社區的蛻變歷程,更深刻體會到“家”與“國”的緊密相連——正如先輩們在革命年代為民族解放挺身而出,如今湘湖兒女在建設家園時亦秉持著同樣的赤子之心。從八千年前的祖先智慧,到近現代的創業奉獻,再到新時代的基層實踐,湘湖的歷史脈絡里,紅色文化如一條紅線貫穿始終。它見證著湘湖人民開拓、奮斗、團結、奉獻的精神傳承,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紅色文化并非遙不可及,它深植于鄉土歷史,融入百姓生活,是激勵我們前行的不竭動力。
未來,湘湖的紅色文化將繼續滋養這片土地,引領湘湖人民在傳承中創新,在奮斗中堅守,讓古老湘湖的精神脈絡,在新時代綻放更璀璨的光彩,成為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精神紐帶,鼓舞更多人汲取歷史力量,書寫家國發展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