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調研東北特色林果產業發展現狀,探索科技賦能農業的實踐路徑,2025年7月15日,東北林業大學“計煥紅松,數耕黑土”實踐隊前往黑龍江省七臺河市鴻泰松果有限公司開展實地調研。通過企業負責人講解、生產車間觀摩與田間實踐,隊員們深入了解了松果產業鏈的培育技術、加工工藝及創新成果,尤其對嫁接技術提升產量、黑土資源保護與特色作物種植有了全新認識。
松林探秘:從野葡萄到紅松的生態課堂
抵達企業園區后,實踐隊首先被門前一片郁郁蔥蔥的松林吸引。公司負責人向隊員們介紹,這片試驗林是企業的“天然實驗室”,種植了多種東北特色樹種,包括本地紅松、樟子松以及野葡萄等伴生植物。“紅松是東北的‘生態黃金’,其松子經濟價值高,但成材需20年以上。而野葡萄等作物不僅能優化土壤結構,還能為林下經濟提供附加收益。”劉技術員指著纏繞在松枝間的野葡萄藤解釋道。

負責人帶領團隊成員看野葡萄 李佳馨攝
隊員們觀察到,紅松果實呈卵圓形,外層密布鱗片,與常見的落葉松果差異顯著。“紅松果的成熟期在9月至10月,但通過嫁接技術,我們可以縮短結果周期并提升單產。”劉技術員的話引發了實踐隊的濃厚興趣。
科技破局:嫁接技術激活產業新動能
在育苗基地,企業展示了近年來攻關的松樹嫁接技術。傳統紅松需生長25年以上才能結果,而通過將紅松穗條嫁接在3年生的樟子松砧木上,可將結果周期縮短至8—10年,產量提高30%以上。“樟子松耐寒、抗病性強,是理想的嫁接載體。”技術員介紹。

技術員展示嫁接成果 李佳馨攝
實踐隊成員羅添航在技術人員指導下嘗試了嫁接操作:“剪取穗條的角度必須精準,綁縛時既要牢固又不能損傷形成層,每一步都考驗耐心和技巧。”據悉,該企業已通過嫁接技術建成500畝高產試驗林,年增收松果超20噸,為周邊農戶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模板。
黑土守護:循環經濟助力可持續發展
調研中,隊員們還關注到企業對黑土資源的保護措施。七臺河地處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但長期耕作導致土壤退化風險加劇。鴻泰公司通過“林果間作”模式,在松林間種植豆科植物固氮,并利用松果加工后的殘渣制作有機肥,形成“種植—加工—還田”的閉環。
“松果殼可制成生物質燃料,松針提取物用于保健品開發,連修剪的枝條都能加工成工藝品。”劉技術員表示,全鏈條利用不僅減少浪費,還顯著提升了經濟效益。這一理念與實踐隊“數耕黑土”的初衷高度契合——用科技手段實現生態與產業的雙贏。
青年視角:把論文寫在黑土地上
參觀結束后,實踐隊與企業員工圍繞“鄉村振興中的青年作為”展開座談。隊長宋怡穎感慨道:“過去我們只在課本里讀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天真正觸摸到了科技如何讓貧瘠的土地生金。”隊員們紛紛表示,將結合專業所長,在數據分析、電商助農等領域為企業提供支持,助力東北特色林果“走出去”。
鴻泰公司總經理對實踐隊的熱情表示贊賞:“年輕人帶來的新思維正是傳統農業轉型需要的‘催化劑’。”雙方初步達成合作意向,未來將在松果品質檢測數字化、品牌推廣等方面深化聯動。

實踐隊在七臺河市合影 李佳馨攝
此次七臺河之行,數耕黑土實踐隊以腳步丈量產業振興之路,見證了科技對傳統農業的深刻變革。從嫁接技術突破到黑土保護實踐,鴻泰松果有限公司的創新探索為東北特色林果業提供了鮮活樣本。隊員們表示,將繼續聚焦“三農”問題,以青年智慧賦能黑土地高質量發展,讓更多“生態果實”結出“致富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