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福建農林大學"青馬工程"大學生骨干培訓班實踐隊追尋領袖足跡,探訪了武夷山國家公園,在朱熹理學圣地感悟思想精髓,記錄壯美生態畫卷,傾聽公眾對燕子窠生態茶園發展的心聲,為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護貢獻青年智慧。
精舍問道:觸摸千年理學脈搏 實踐隊首站抵達南宋大儒朱熹創建的武夷精舍。這座掩映于青山綠水間的書院,系統展示了朱熹生平與思想。
隊員們依次參觀了“序言”、“朱熹一生、不同凡響”、“理學思想體系”、“教育實踐與影響”、“政績與地方治理”、“歷史地位與傳承”六大展區。在講解與豐富的圖文實物中,隊員們深入了解了朱熹作為偉大哲學家、教育家構建的龐大理學體系對后世的深遠影響,同時也欣賞了朱熹作為勤政愛民實干家的生動畫像。凝視泛黃的典籍與復原的場景,隊員們深刻體悟了朱子理學蘊含的深邃智慧與家國情懷。“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份跨越千年的求索精神,為隊員們注入了強大精神動力,加深了他們對中華文脈根基與時代價值的理解。

圖為武夷精舍外觀 吳清鋒攝
天游取景:定格丹山碧水神韻 告別武夷精舍,實踐隊步行至天游峰山腳。雄偉峰巒云霧繚繞,九曲溪清澈見底,丹山碧水構成了一幅壯美畫卷。

圖為武夷山國家公園九曲溪竹筏漂流 吳清鋒攝
隊員們迅速架設設備,用鏡頭聚焦巍峨山峰、蔥郁森林、清澈溪流、奇特巖壁及摩崖石刻。他們致力于捕捉武夷山國家公園獨特的生態價值和視覺奇觀,為后續科普宣傳積累寶貴的視覺資料,每一幀都飽含著對這片山水的贊嘆與珍視。
天游峰山腳下,燕子窠以其創新的“茶豆套種”、“茶草共生”等生態種植模式,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取景的同時,隊員們化身燕子窠生態理念的“科普宣傳員”與“民意收集員”。
圖為實踐隊成員向游客介紹燕子窠生態理念 洪杉泠攝
隊員們手持宣傳冊和問卷,熱情地向游客講解燕子窠的核心技術、生態效益及對茶葉品質的提升,闡釋其可持續發展智慧。問卷則聚焦收集游客對燕子窠的看法、體驗感受及發展建議,涵蓋了生態保護認知、旅游體驗、科普效果等眾多維度。面對八方游客,隊員們耐心解答、認真傾聽,詳細記錄每一條意見與建議,努力為武夷山國家公園燕子窠相關工作提供寶貴的參考。
在武夷精舍里觸摸中華文脈的厚重,在天游山水間感受生態保護價值與公眾熱情。朱子“天人合一”思想與燕子窠生態智慧在此共鳴。此次武夷山國家森林公園之行是一次文化尋根、生態考察,更是一次思想洗禮與責任感升華。從精舍墨韻到茶園新綠,實踐隊完成了跨越千年的精神對話。實踐隊成員們將肩負守護文化根脈、筑牢生態屏障的雙重使命。秉承朱子探索精神,他們將扎實行動,融古老智慧于現代生態建設,讓文化根脈在綠水青山間生生不息,共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