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武夷,滿目青翠,茶香氤氳。2025年7月24日至25日,福建農林大學“青馬工程”骨干培訓班實踐隊奔赴武夷山市,在燕子窠生態茶園、武夷精舍、賦韻巖茶廠等多點開展社會實踐。實踐隊以腳步丈量茶鄉熱土,用大學生視角解讀“三茶”統籌發展密碼,在理論與實踐的交融中筑牢理想信念,汲取強農興農的澎湃動能。
循領袖足跡,感悟綠色發展的時代脈動 實踐首站,隊員們踏著堅實的步伐重走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燕子窠生態茶園的路線。昔日總書記駐足之處,如今綠意更濃,生態理念深植沃土。
圖為實踐隊成員們重走燕子窠生態茶園實踐路 馬越攝
在三茶統籌展示館內,武夷山茶產業由古至今的壯闊畫卷在隊員們面前徐徐展開。從厚重歷史的回響到科技賦能的當下,從文化積淀的深度到未來規劃的藍圖,展示館以其豐富的史料、生動的模型和前沿的互動體驗,讓隊員們深刻理解了“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這一戰略擘畫蘊含的遠見卓識與磅礴力量。展板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箴言,此刻在燕子窠的實踐中有了最鮮活的注腳。
承千年文脈,聆聽朱子之學的智慧回響 第二站,實踐隊踏入武夷山國家公園腹地尋訪南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創建的武夷精舍。
書院內,“序言”、“朱熹一生、不同凡響”等六大展區如時光長廊,隊員們駐足凝視,在講解中沉浸式感受朱子坎坷而光輝的治學與從政生涯,其“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的深邃思想穿越時空,叩擊著年輕的心靈。先賢“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求索精神,與新時代青年扎根大地、砥礪奮進的內在要求產生強烈共鳴。
隨后,隊員們轉至天游峰山腳,在如織游人中開展燕子窠生態茶園科普宣傳,發放問卷500余份,認真傾聽、記錄游客對生態茶園模式的真切感受與寶貴建議,將理論所學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具體行動。
圖為實踐隊制作的燕子窠生態茶園宣傳手冊 洪杉泠攝
踐知行合一,體味茶業振興的艱辛與榮光 實踐最后一程,隊員們來到賦韻巖茶廠,深入武夷山茶葉生產一線。現代化與古樸技藝交織的廠房內,茶香彌漫。他們系統品鑒了正山小種、金駿眉、大紅袍、肉桂、水仙、野茶等代表性品類,在氤氳茶香中辨識風土密碼。
圖為實踐隊成員們用心品味武夷巖茶 洪智航攝
隨后,隊員們屏息凝神,觀摩制茶過程中鮮葉到干茶的神奇蛻變,并在師傅指導下親身體驗“搖青”這一關鍵工藝。雙手在竹篩中翻動青葉,感受溫度、力度與時間的精妙平衡,傳統制茶技藝的魅力與匠心在一搖一顛間直抵心田。
圖為賦韻巖茶廠茶藝師展示制茶手法 洪智航攝
實踐才能出真知,實踐隊成員們躬身進入青翠茶園親歷“一芽一葉”的采摘辛勞。汗水滴落泥土的瞬間,他們對“誰知杯中茶,葉葉皆辛苦”有了切膚體會,對茶農的敬意和對產業根基的理解油然而生。
此次武夷之行,福建農林大學青馬學員將課堂延伸至綠水青山間,把論文寫在閩北茶鄉大地上。在燕子窠的生態畫卷、武夷精舍的哲思殿堂、賦韻巖茶廠的氤氳茶香中,隊員們對“三茶統籌”的戰略深意與強農興農的時代使命有了更為具象而深刻的體悟。他們將以此次實踐為新起點,繼續向下扎根、向上生長,把青春智慧與汗水融入鄉村振興的宏偉事業,為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美畫卷貢獻不竭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