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郵實踐隊洛南三下鄉:為非遺賦新能為振興添活力
7月12日至13日,西安郵電大學“鏈動非遺・云播豐饒”實踐隊前往陜西省洛南縣,開展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此次活動聚焦當地非遺文化傳承與特色產業發展,通過實地調研、方案設計與實操指導,為洛南鄉村振興注入青春資源。
實踐團隊隊員在產業基地前的合照
實踐隊首先走訪了洛南縣保安鎮草編工坊。據了解,該工坊以玉米苞葉、小麥秸稈為原料,年生產各類草編制品超百萬件,年產值達2000萬元以上,產品出口占比超過90%。同時,工坊通過與當地婦聯、殘聯合作,為200余名留守婦女及殘障人士提供就業崗位,人均月收入穩定在3000元左右。實踐隊員在考察中發現,工坊存在產品樣式同質化、線上銷售渠道不完善等問題,隨后結合洛南倉頡文化特色,提出將古文字符號融入草編紋樣的設計方案,旨在提升產品文化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
草編工坊負責人給實踐隊隊員進行講解
在洛味緣農產品加工企業,實踐隊針對當地農特產品推廣難題展開調研。該企業主要加工核桃、豆腐干等本地特色農產品,因包裝簡易、品牌辨識度低,市場影響力受限。企業負責人介紹,2023年曾嘗試采用草編筐進行包裝升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線上營銷渠道,試銷效果未達預期。實踐隊結合調研結果,提出“非遺元素+文化符號”的包裝升級策略,建議將草編工藝與倉頡造字文化相結合,并協助企業完成20余張產品細節圖拍攝,為產品品牌化推廣奠定基礎。
7月13日,實踐隊前往倉頡造字發源地進行文化考察,系統梳理當地非遺文化的歷史淵源與當代價值。在洛南非遺街,隊員們實地了解手工掛面、金箔造花等非遺項目的傳承現狀,針對技藝傳播范圍有限、傳承人群老齡化等問題,開展數字化推廣指導。期間,隊員們協助3戶商戶完成直播賬號注冊與基礎設置,講解直播內容策劃、用戶互動等技巧,并編制《數字化推廣手冊》提供系統性支持,助力非遺技藝拓展線上傳播路徑。
隊員們參觀倉頡小鎮
此次實踐活動通過精準對接洛南非遺資源與產業發展需求,形成了多項具有實操性的解決方案。實踐隊負責人表示,后續將持續推進校地合作,依托學校信息技術學科優勢,為洛南非遺產業數字化轉型與鄉村振興提供長期支持。

企業負責人和實踐隊舉行“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授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