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上午,福建農林大學“青馬工程”大學生骨干培訓班實踐團聚焦武夷文化溯源與茶科普宣傳,先后走進武夷山國家公園武夷精舍與天游峰景區,在歷史浸潤中感悟思想力量,在實地互動中傳播茶知識,為“三茶統籌”理念的踐行注入青年活力。
武夷精舍作為朱熹親手創建的書院,是實踐團探尋朱子文化與茶文化交融的重要站點。這座古樸雅致的建筑群內,“序言”“朱熹一生、不同凡響”等6個展區系統呈現了南宋理學大家的生平軌跡與思想脈絡。成員們在“序言”區駐足凝視朱熹講學場景的復原模型,耳畔仿佛回蕩著“為學之實,固在踐履”的諄諄教誨;在“朱熹一生”展區,通過泛黃的古籍復刻本、詳實的生平年表,深入了解他歷任地方官時興修水利、興辦教育的政績,尤其對其“治家嚴而有法”的家訓與“以茶明志”的生活態度感觸頗深。從‘格物致知’的治學理念到‘茶如君子’的隱喻,朱子思想中對‘理’與‘德’的追求,和當代‘三茶統籌’中茶文化的精神內核一脈相承。
圖為武夷精舍內部圖,鄭鈺婷攝。
離開武夷精舍,實踐團步行至天游峰山腳,將實踐重心轉向燕子窠生態茶園的科普宣傳與民意收集。成員們攜帶精心設計的問卷與科普手冊,在景區入口、觀景平臺等游客密集處開展活動。“您知道燕子窠茶園的‘茶豆套作’技術嗎?”“對于生態茶園的保護與發展,您有哪些建議?”面對游客的疑問,成員們耐心講解廖紅教授團隊的土壤改良技術,用“大豆固氮、茶葉提質”的生動案例詮釋科技興茶的意義。來自上海的游客王先生在填寫問卷后稱贊道:“沒想到一杯好茶背后有這么多學問,你們的科普讓我們更懂武夷山的茶故事了。”此次活動共回收有效問卷200余份,游客普遍認可生態種植模式,同時建議增加茶園研學路線、開發茶文化文創產品,這些反饋為燕子窠茶園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參考。
圖為實踐隊隊員進行燕子窠生態茶園科普,林雅鈴攝

圖為自制燕子窠科普手冊,鄭鈺婷攝
取景拍攝環節中,成員們以天游峰的雄奇山景為背景,用鏡頭記錄下“青山環抱茶園”的生態畫卷。陽光穿過云層灑在連綿的茶壟上,與遠處“丹霞赤壁”相映成趣,成員們紛紛表示,這不僅是對自然之美的捕捉,更是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詮釋。
“從朱子思想中汲取精神養分,在科普宣傳中踐行青年責任,今天的實踐讓我們對‘三茶統籌’有了更立體的理解。”實踐團副團長在總結時說道。這場融合文化研學與實地實踐的活動,正讓青年學子在傳承中創新,在服務中成長,為武夷山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著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