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探究長江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法治路徑,助力生態法治體系的構建,河海大學法學院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法治保障調研團于2025年暑期深入南京等地,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調研與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們以腳步丈量長江岸線,用專業賦能生態保護,在政府部門、基層社區與司法前沿留下了青春足跡。
對話生態專家,探尋護江之策
調研團首站走進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與生態所秦所長、水所陳所長展開線下深度訪談。訪談聚焦南京市在長江大保護中的法規落實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
訪談中,團隊先介紹研究項目,隨后深入交流。秦海旭所長告訴隊員們,《南京市長江岸線保護條例》通過分區管控,讓飲用水源地、江豚保護區等核心區域得到嚴格保護,如今長江南京段生態岸線比例已大幅提升;陳鳴所長以金牛湖、黃龍峴為例,解讀EOD模式如何讓生態治理與產業發展形成“保護—收益—反哺”的循環,專家們也提到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統一還需探索。
隊員們深切感受到,長江大保護的政策實踐里,既有鐵腕守護的“嚴”,也有價值轉化的“活”,這種保護與發展的平衡,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通途”。
調研團赴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開展訪談
課堂普法護水,播撒環保理念
帶著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獲得的啟示,調研團下沉至江寧區秦淮社區,面向小學生們開展“保護我們的水環境——從我做起”主題普法宣講。活動力求“接地氣、有實效”,避免流于形式。
宣講中,隊員們將《環境保護法》《長江保護法》的核心內容轉化為小學生易懂的表達。通過展示污染水體、海洋生物受困的實拍圖片,結合南京本地企業因違法排污受重罰的案例,清晰闡釋“破壞水環境會觸犯法律”的法律紅線。互動環節聚焦具體行動:演示刷牙關龍頭、洗菜水再利用等節水技巧,講解“為什么要給垃圾分分類”,特別介紹《長江保護法》中“不能往江里扔垃圾”的規定,引導孩子們將法律要求轉化為日常習慣。
看著孩子們認真記下節水、護水的要點,主動表示要從身邊小事做起,這場宣講已讓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在幼小的心田里悄然扎根。
調研團深入秦淮社區進行普法宣傳
探訪環資法庭,探尋司法護江路
實踐第三站,調研團探訪了全國首個跨行政區劃環境資源審判機構——南京市環境資源法庭,與經驗豐富的于審進行訪談,探尋司法如何為長江生態“全流域保護”保駕護航。
于審為隊員們詳解了“9+1”管轄機制的突破:將全省環境案件按流域集中管轄,如灌河流域由一家法庭統籌審理,破解了“分段治理、標準不一”的難題,實現全流域系統保護。以“王玉林非法采礦案”為例,他闡釋“全要素修復”——判決不僅追責礦產損失,更涵蓋林木、野生動物等受損要素,體現對生態系統整體性的尊重。談及實踐創新,于審向我們介紹了非法捕撈后放養魚類等“替代修復”智慧,也坦言生態損害核算、評估費用高昂仍是待解難題。
隊員們深切體會到,司法不僅是生態保護的“鐵閘”,更是平衡發展的“智慧秤”,為長江大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
團隊成員探訪南京市環資法庭
河海大學法學院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法治保障調研團的實踐之旅,是課堂理論與社會實踐的深度交融。從政策制定者、科技研究者到司法裁判者,再到社區普通居民,團隊通過扎實的訪談、創新的宣講,努力搭建起法治與生態、學術與民生的橋梁。他們用專業知識解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法治密碼,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守護長江流域生態、建設美麗中國的責任擔當。步履所至,皆為江瀾清源;青春所向,正是法治護航的綠色未來!(鄒欣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