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民族地區,關鍵還是要靠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鄧小平同志關于民族工作的囑托,穿越四十余年仍然回響在武陵山腹地。近日,南京財經大學財政與稅務學院“和合枝志愿小分隊”一行4人,循著這句囑托走進重慶市黔江區,圍繞“散雜居視域下民族文化的交匯與延續”主題,先后深入濯水古鎮、重慶市民族博物館,通過沉浸式參觀、問卷調查與文旅產業觀察,提煉出一份兼具學術深度與時代溫度的“黔江樣本”,以期為全國散雜居地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青年方案。
在濯水古鎮:建筑、味道與服飾里的“多元一體” 濯水古鎮始建于唐代,青石板路蜿蜒千米,土家族吊腳樓與徽派封火墻比肩而立,風雨廊橋橫跨蒲花河,被譽為“亞洲第一廊橋”。
12日上午,小分隊成員在古鎮隨機采訪到身著土家族傳統服飾的“10后”姐妹花,據了解到,姐姐是土家族,妹妹是漢族,姐姐從小生活在黔江區,姐姐說:“我們家里還是更多的有著土家族自己的習俗,但是有些時候會和漢族差不多,并且在學校里我們也是接受和漢族一樣的教育,學校也并沒有開展少數民族相關的課程。”當被問道關于土家族服飾時,姐姐說:“我覺得土家族的服飾很漂亮,這是我們的民族文化,我穿著它來拍照,也是想讓外地游客們感受到土家族服飾的魅力,讓土家族文化被更多人知道!”

緊鄰廊橋的“黔江雞雜十強餐廳”是古鎮人氣最旺的飯店之一,曾受CCTV《鄉土》土家美食專訪推薦。土家族老板指著墻上鄧小平1992年南巡講話的老報紙復印件說:“爺爺告訴我,鄧公講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更要讓少數民族一起富起來’。我回來開店,就是想證明土家人也能把家鄉味道做成城市品牌。”

小分隊在參觀濯水古鎮時遇到了許多小攤,攤販老板多為土家族、苗族少數民族人員,他們依靠濯水古鎮的旅游業發展,制作許多手工藝品,展現各自的民族特色。
在重慶市民族博物館:從“他稱”到“自稱”的千年回響 12日下午,小分隊來到位于黔江區新華大道的重慶市民族博物館。該博物館共設序廳、歷史時空、美好家園、生產生活、民風民俗、民間藝術和創民成果展7個展廳,展示土家族、苗族起源及土司時期至近現代歷史,在生產生活與民風民俗方面,實物展出土家族生產生活用具,以及土家族婚俗、葬俗、宗教信仰等;包括民間藝術:陳列西蘭卡普(土家族織錦)、刺繡、蠟染、雕刻等工藝品,以及擺手舞、薅草鑼鼓、苗鼓等藝術圖片。
講解員小向告訴同學們,“土”字作為民族專稱,最早出現在元明時期,此前多稱“土人”“土蠻”,新中國成立后,土家族才成為法定族稱,真正實現了從“他稱”到“自稱”的歷史轉變。
讓隊員們駐足最久的是儺戲面具。“面具作為一種神的物化符號,被認為是人、神溝通的橋梁。巫師們戴著各種神的面具,載歌載舞進行表演。面具還是表演時區別人物的重要標志,分為生、旦、凈、丑四行。”講解員小向介紹道。
小隊成員們參觀完后,講解員小向總結道:“作為武陵山片區唯一的省市級民族博物館,館藏內容涵蓋渝東南酉陽、秀山、彭水、石柱等地少數民族服飾、宗教信仰、民間工藝、書畫精品等,真實地記載了各少數民族在特定的自然歷史環境下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全面了解各少數民族生產生活方式演變的重要實物資料。”最后,小分隊成員在留言簿上寫下:“文物不說話,卻回答了‘我們是誰、從哪里來’的終極追問。”

青年視角:讓“多元”成為“一體”的活力之源 在黔江,青年視角下的“多元”從來不是孤立的符號,而是流動在日常里的共生智慧。土家族姐姐把民族服飾穿成“行走的文化名片”,土家族、苗族攤販用銀飾紋樣講述祖先的故事,漢族游客在風雨廊橋旁與土家老板共嘗雞雜——這些看似微小的互動,恰是“多元一體”最鮮活的注腳。正如小分隊所見,當文旅融合成為紐帶,少數民族的“自我表達”與漢族游客的“他者凝視”不再對立,反而在碰撞中生成新的認同感:土家吊腳樓旁長出咖啡館,苗族刺繡紋樣躍上時尚帆布包,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在青年創業者的手中被重新編織成共同的生活圖景。
通過此次調研,和合枝志愿小分隊從黔江出發,向世界講述中國民族團結故事。團隊成員們深刻認識到:民族融合不是同化,而是認同的再建構,而這份認同的再建構,正是青年一代對“民族團結”最深刻的回應。從濯水古鎮的煙火氣到民族博物館的靜默文物,和合枝小分隊讀懂了:民族融合不是“熔爐”式的消弭差異,而是讓每一元文化都能在“一體”中找到生長的力量。當“我們是誰”的答案不再由單一敘事定義,當土家族孩子能驕傲地說“我的服飾很美”而漢族游客由衷回應“這也是我們的文化”,多元便真正成為了滋養一體的活水。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言:“我們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是堅定不移的。”未來,新一代中國青年,將用專業知識與鄉土情懷,續寫這句莊嚴承諾的嶄新篇章。(通訊員 夏欣宇 李佳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