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學院:“彩虹鄉鏈·常青計劃”團隊探王允村發展與水蜜桃種植
7月31日至8月1日,為促進鄉村發展和文化傳承,攜手共建美麗家園,南京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彩虹鄉鏈·常青計劃”團隊的成員吳晨怡、趙舒婷、陳佳宇、張恩澤、任子涵、徐思敏和肖舟怡走進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王允村委,開展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次活動旨在深入了解鄉村發展變化和特色農業種植經驗,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智慧。
圖為村委主任向成員們介紹王允村委發展的具體過程 吳晨怡攝
7月31日上午,團隊成員抵達王允村委后,首先邀請村委主任為大家介紹王允村委近年來的發展變化。據村委主任介紹,王允村在鄉村建設方面成果顯著。以樓莊村為例,村里打造了獨具特色的鄉村壁畫。樓莊村莊的壁畫以“治水興水護水”為主題,通過“河長制”“小微水體治理”等場景,展現村民參與河道清淤、污水管網建設的歷程。這些壁畫融合傳統國畫意境與現代墻繪技術,以“一墻一風景”的形式展現,這不僅美化了村莊環境,還成為傳播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打卡,帶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圖為實踐隊員在參觀鄉村壁畫 吳晨怡攝
同時,村委還在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村莊道路更加寬敞平坦,公共衛生設施不斷完善,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村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團隊成員在于村民的訪談中了解到王允村過去進行過“對道路硬化、河道治理等工程的滿意度如何?”問題的滿意度調查:2025年2月村委隨機抽樣100戶村民,滿意度達92%。村民典型反饋:“樓莊大道‘白改黑’后,運輸水蜜桃更方便,破損率降低20%。河道治理后,前巷河水質改善,釣魚的人多了,晚上散步也更安全。”同時還提出了改進需求:部分村民建議增加公共停車場(現有停車位僅50個,無法滿足采摘季需求),村委計劃于2026年擴建。
在了解完村委的發展變化后,8月1日,團隊成員來到當地農田,拜訪了幾位種植陽山水蜜桃的農民。農民們熱情地向隊員們分享了種桃的心得體會。陽山水蜜桃以其肉質細軟、汁多味甜而聞名,但其種植過程并不簡單。一位經驗豐富的桃農表示,水蜜桃的種植需要精心呵護每一個環節。從土壤改良、品種選擇,到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每一步都關乎水蜜桃的品質和產量。例如,在施肥方面,要根據不同的生長階段合理搭配有機肥和化肥,以保證桃樹有充足的養分;在修剪時,要根據桃樹的樹形和生長情況,去除多余的枝條,保證通風透光,提高果實的品質。此外,桃農們還分享了應對自然災害和市場變化的經驗,提醒隊員們在農業生產中要注重風險管理和市場調研。
圖為實踐隊員與當地農民交流 吳晨怡攝
雪堰鎮是“陽湖”水蜜桃的核心產區,王允村依托這一地理標志農產品,推動三產融合,助力鄉村振興。村委干部在與團隊成員的采訪中表示“三產融合的路徑為—農旅融合:計劃建設“水蜜桃主題公園”,開發春季賞花、夏季采摘、秋季研學等文旅產品,目標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深加工探索:與江南大學合作研發水蜜桃飲料、罐頭、凍干果片等產品,2026年試點投產,預計年產值增加2000萬元;品牌賦能:申請“陽湖”水蜜桃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通過電商平臺直播帶貨,2025年線上銷售額占比提升至40%。”
圖為實踐隊員在王允村委合影 吳晨怡攝
此次調研探訪活動為“彩虹鄉鏈·常青計劃”團隊的成員們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機會—以生態治理為基、文化賦能為翼、產業融合為核,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的“雪堰路徑”。團隊成員還深入挖掘了王允村“治水興水護水”的經驗與水蜜桃產業模式,這可以為其他鄉村提供借鑒。未來,鄉村振興戰略將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培育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政策支持、數字賦能與綠色轉型將激發鄉村內生動力,推動人才、資本等要素雙向流動,實現農民增收、生態改善與文化繁榮,最終建成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面助力共同富裕目標實現。(通訊員 徐思敏 肖舟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