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一場飽含深情的“聶耳與國歌的故事”主題宣講,在云南省騰沖市馬站鄉胡家村開展。此次活動是玉溪師范學院“紅色記憶尋訪團”深入基層、精準對接需求的實踐縮影。
腳步丈量村情,數據洞察需求。宣講前,尋訪團成員便已穿梭于胡家村的鄉間巷陌。他們帶著精心設計的問卷,叩開村民家門,進行“面對面、心貼心”的深度交流。調研聚焦兩大核心:當地普通話普及程度與紅色文化認知傳承狀況。走訪中,他們觀察到:普通話在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普遍偏低;同時,對于本地豐富的抗戰歷史等紅色資源,年輕一代的了解途徑相對單一,系統性認知需要加強。這些調研數據,不僅反應出鄉村語言文化生態的現狀,為團隊后續實踐精準定位了方向——即以“推普”為橋梁,激活紅色記憶。
故鄉情激蕩赤子心,聶耳精神“聲”入童心。尋訪團成員作為來自聶耳故鄉的大學生,對這位偉大音樂家及其不朽杰作《義勇軍進行曲》有著深厚情感與傳承責任。這份來自血脈和校園的精神烙印,成為他們奔赴千里、開展宣講的內在動力。當日下午四時,胡家村的活動現場氣氛活躍。尋訪團成員化身“紅色故事講述者”,設計互動環節:莊嚴共唱國歌,在激昂旋律中凝聚家國情懷;生動講述聶耳生平與《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歷程,將烽火歲月中音樂的力量娓娓道來;趣味知識問答,點燃孩子們探索歷史的熱情;教唱聶耳經典童謠《賣報歌》,在活潑的旋律中感悟先驅精神。每一個環節,他們都力求用清晰、標準的普通話傳遞,既是對調研發現的回應,也是推普的生動實踐。
雙向奔赴,播種希望。 宣講現場,孩子們從最初的羞澀好奇,到積極參與互動、勇敢跟唱,清澈的眼神里閃爍著對歷史的敬仰和對知識的渴望。團隊成員表示:“看到孩子們認真聆聽、努力跟讀普通話的樣子,更堅定了他們推廣國家通用語言、傳播紅色文化的信念。這不僅是一次宣講,更是將一顆顆愛國的種子、語言的種子,播撒進鄉村孩子的心田。”這場跨越地域的“青春接力”,正是大學生將所學所長融入鄉土、服務社會、傳承薪火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