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清晨,玉溪師范學院“紅色記憶尋訪團”全體成員肅立于騰沖國殤墓園紀念碑前。莊嚴肅穆的默哀儀式后,他們他們向長眠于此的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陣亡將士敬獻花籃,致以深切緬懷。隨后,一場以“普通話講英雄,聲聲不息講信仰”為主題的“微團課”,在這里正式開啟。
圣地尋根,感悟不朽豐碑。國殤墓園,是為紀念1944年在騰沖戰役中陣亡的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將士而建。其名取自《楚辭·九歌》中的《國殤》篇,承載著對為國捐軀將士的深切哀悼與崇高敬意。墓園內,滇西抗戰紀念館與烈士墓冢緊密相依,形成“館墓一體”的獨特格局。紀念館內詳實的史料、珍貴的文物,再現了滇西抗戰的艱苦卓絕與輝煌勝利,無聲地訴說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保家衛國的偉大精神。這片莊嚴肅穆的土地,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汲取精神力量的圣地,對深入研究滇西抗戰歷史、傳承民族氣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青春之聲,講述血火榮光。在莊嚴肅穆的國殤墓園,尋訪團成員們深受觸動。他們選擇在此錄制微團課,是為了增強感悟的真實性和講述的感染力。成員們用清晰、標準的普通話,講述騰沖戰役的悲壯歷程、遠征軍將士的英勇事跡以及這場戰役在滇西抗戰乃至全民族抗戰中的重大意義。透過鏡頭,他們努力將墓園的肅穆氛圍、紀念館的歷史厚重感以及實地產生的深刻感悟融為一體,用青年學子的聲音,傳遞跨越時空的信仰力量。
推普鑄魂,賡續紅色基因。此次微團課錄制,是團隊踐行“普通話講英雄”主題的關鍵環節。選擇在國殤墓園這一極具象征意義的地點,用國家通用語言講述英雄史詩,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寓意:普通話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傳承紅色基因、凝聚民族共識、鑄牢精神信仰的重要載體。團隊成員表示,希望通過精心制作的微團課視頻,讓這段不應被忘卻的歷史,以更加鮮活、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傳遞給更廣泛的青年群體,尤其是那些無法親臨現場的學子。這些線上紅色教育資源,旨在讓騰沖抗戰的悲壯與輝煌穿越時空,讓英烈們的精神在新時代青年的心中“聲聲不息”,點燃愛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
在國殤墓園的錄制,不僅是一次深刻的歷史教育,更是一次生動的語言實踐。當青年學子以標準普通話在先烈長眠之地講述他們的故事,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傳承紅色信仰的雙重使命,在此刻交匯融合,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青春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