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玉婷)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引領青年學子在實踐中領略鄉村振興,桂林航天工業學院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紅土振興團于2025年7月27日至8月2日奔赴廣西大化縣七百弄雞養殖場開展暑期社會實踐。
圖為七百弄雞產業核心區。何玉婷 供圖
來到養殖場后,穿著藍色衣服的養殖人員熱情地引領隊員們參觀。她向隊員們細致講解了七百弄雞“天然覓食+人工補飼”的生態模式:雞群日常在雞舍內自由活動啄食,同時搭配玉米、稻谷等天然谷物作為飼料補充,這種模式充分利用了雞的自然習性,讓雞只在活動中增強體質,從而保障雞肉品質和食用安全。隊員們專注傾聽并記錄,從中領悟到該養殖模式的生態性與科學性,認為這種養殖方式為地方特色禽類產業的發展筑牢了根基。
圖為養殖人員介紹七百弄雞養殖模式。何玉婷 供圖
在這個養殖場里,密密麻麻的雞群被安置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內,這種集中化的養殖模式,方便對雞群進行統一的管理,比如投喂飼料、清理場地等操作都能更高效地開展,有助于提高養殖的效率。
圖為養殖場的雞群。許麗莉 供圖
緊接著,在準備投喂的時刻,隊員們主動圍攏過來,協助養殖人員開啟裝滿飼料的紅色編織袋。大家專注看著養殖人員演示開袋、取料的動作,認真學習投喂的技巧 。隨著飼料被灑出,雞群紛紛靠近,隊員們臉上浮現出笑意,也切實體會到養殖工作日復一日的辛勞與養殖戶默默的堅守。這次親身實踐,讓隊員們更深刻領悟 “實干興農” 的內涵,紛紛表態要將專業所學融入鄉土發展實際,以行動助力鄉村振興。
圖為紅土振興團成員參與七百弄雞投喂實踐。許麗莉 供圖
實地考察完成后,團隊并未局限于養殖基地,而是思考著怎樣讓七百弄雞這類鄉土特產被更廣泛知曉。經過精心籌備,隊員們選定縣城人流量較大的街道旁作為宣傳點,開展面向普通民眾的“科普小課堂”。隊員們一邊展示七百弄雞的精美圖片和生態養殖的精彩視頻,一邊講解其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背后蘊含的文化故事,“吃著天然谷物、呼吸清新空氣成長,雞肉鮮嫩多汁”的生動表述引得不少居民停下腳步聆聽。為了讓大家有更直觀的感受,隊員們還帶來了新鮮的七百弄雞蛋免費發放,邀請大家品嘗。很多群眾當場就詢問購買的途徑,現場氛圍十分熱烈。通過這種“大學生 + 消費者”的推廣模式,團隊探索出了“生態養殖 + 科普宣傳”的產業發展新路徑,讓更多人了解并信賴七百弄雞這一鄉土特色品牌。
圖為紅土振興團成員向群眾發放七百弄雞蛋并講解養殖知識。許麗莉 供圖
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讓隊員們在心中埋下了扎根鄉土的種子。大家在日志中寫道:“每一次參觀、每一次勞作、每一次宣傳,都是在為鄉村發展添磚加瓦。” 此次實踐不僅讓團隊堅定了用專業知識服務鄉土的信念,更深刻體會到:青春唯有扎根鄉村大地,才能與鄉村振興的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為特色產業發展、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持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