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傳承孝親敬老的中華傳統美德,“智匯犀和,醫路向陽”助老先鋒隊深入犀和社區及周邊區域,開展了一場集健康守護、技能賦能與情感陪伴于一體的“三下鄉”助老服務活動。先鋒隊以專業素養為基、創新思維為翼,將傳統康養智慧與現代科技手段深度融合,不僅為老人送去看得見、摸得著的關懷,更探索出一條適老化服務的新路徑,彰顯了青年群體的社會擔當。
康養筑基:從傳統技法到智慧守護,構建全鏈條健康屏障
健康是老年人最根本的需求,先鋒隊以“預防-干預-養護”為邏輯,搭建起立體式康養服務體系。初見老人時,隊員們先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穴位按摩對緩解疲勞、改善睡眠、增強免疫力的功效,隨后通過“講解+演示+實操”的三重模式,系統呈現㨰法、揉法、按法等十余種傳統按摩手法。當隊員們的手掌在老人肩頸、腰背等部位精準施力,僵硬的肌肉逐漸舒展,酸脹感化作輕松,老人們的贊嘆聲成為對傳統醫學魅力最生動的注解。
圖為隊員為老人們講解按摩手法
在此基礎上,先鋒隊將艾灸這一千年養生智慧轉化為可感知的呵護。從肩井穴的定位到足三里穴的施灸技巧,從艾條溫度的控制到療程節奏的把握,隊員們細致講解每一個細節,并嚴格遵循“每隔一日一療程”的科學計劃,針對腿部、腰部等易勞損部位開展艾灸,配合合谷穴、足三里穴的復習鞏固,讓溫熱的藥力緩緩滲透肌理,實現由表及里的調理。
圖為隊員為老人們進行艾灸
更具創新性的是,團隊打破“傳統康養=守舊”的認知,將AI技術引入服務場景。通過直觀演示,向老人普及AI智能在健康監測、慢病管理中的應用——AI問診系統提供初步健康建議,讓“智慧康養”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觸可及的生活助手。同時,針對夏季健康風險,團隊專題講解海姆立克急救法與熱射病預防知識,通過情景模擬讓老人掌握“氣道梗阻急救步驟”“高溫天避暑要點”等實用技能,為安全養老再添一道防線。
圖為隊員為老人們講解熱射病知識
賦能增智:跨越數字鴻溝與文化傳承,激活晚年生活活力
在數字化浪潮下,老年人的“技能斷層”成為融入現代生活的阻礙。先鋒隊以“授人以漁”為理念,開展分層分類的技能教學,讓老人在學習中重拾自信。科技助老課堂上,隊員們從“視頻通話連接親情”教起,到“手機支付便捷購物”,再到“借助AI工具查詢康養知識”,一步步幫助老人解鎖智能手機功能。有老人學會視頻通話后,第一時間與遠方孫輩連線,屏幕兩端的笑容見證著數字技術帶來的情感聯結。
文化滋養同樣是晚年生活的重要底色。毛筆字課堂上,隊員們握著老人的手,從握筆的力度到運筆的提按頓挫,在墨香氤氳中傳遞書法藝術的韻味;扭扭棒手工課上,彩色塑料棒在指尖變作花朵、小動物,老人們的創造力被喚醒,成就感溢于言表;養生香囊制作活動更顯溫情,大家一同填充香料,制出驅蚊安神的物件,成品相贈時,小小的布藝承載著跨越代際的心意。
圖為隊員指導老人們書寫毛筆字
圖為隊員與老人們共同制作養生香囊
聚焦老年群體防詐薄弱環節,先鋒隊創新推出“銀發守護”專項行動,為老人們筑起一道立體防護網。隊員們深挖近年養老詐騙典型案例,將“保健品虛假宣傳”“冒牌公檢法施壓”“養老項目非法集資”等高頻騙局拆解成通俗故事,用“案例解剖”的方式讓老人們看清詐騙分子的套路伎倆。活動現場設置的情景模擬環節尤為亮眼:隊員化身“騙子”,逼真演繹電話推銷、街頭搭訕等詐騙場景,邀請老人沉浸式參與“識騙拆招”演練。在一來一往的互動中,老人們逐漸掌握“遇疑先停、轉賬必核、陌生不理”的應對策略,防詐意識在輕松氛圍中悄然扎根。先鋒隊還手把手指導老人安裝國家反詐中心APP,將線下宣講與線上防護相結合,形成“事前預警、事中應對、事后維權”的全鏈條防護體系,真正為老年人的養老錢袋加上“雙保險”,讓社區防詐防線更趨牢固。
圖為隊員為老人們講解防詐騙知識
情暖社區:從溝通陪伴到模式創新,書寫助老服務新篇
服務的溫度,藏在每一次耐心傾聽里。隊員們每日與老人促膝長談,從生活瑣事到健康困擾,在交流中捕捉需求,動態調整服務內容。
活動不僅局限于犀和社區,更延伸至鄰近社區。因先鋒隊服務效果顯著、影響力廣泛,康禧社區活動負責人主動聯系先鋒隊尋求合作。先鋒隊通過精準對接老人需求,與社區工作人員密切聯動,推動服務模式從“單向幫扶”升級為“雙向共建”。這種合作模式已在犀和社區成功實踐,形成了“社區-團隊-老人”多方受益的良性循環,從犀和社區的常態化康養服務,到隔壁社區的輻射宣講,團隊的服務半徑不斷擴大,影響力持續延伸,形成了“社區-團隊-老人”三方共贏的良好局面。通過與社區工作者的深度溝通,讓服務觸角覆蓋更多老年群體。
圖為隊員到鄰近社區(康禧社區)進行宣講
離別之際的歡送儀式,是情感的集中升華。隊員們準備的節目與小禮品,承載著不舍與牽掛,老人們的笑容與叮囑,則成為團隊前行的動力。此次活動的意義,不僅在于為老人送去健康與歡樂,更在于探索出“傳統康養+現代科技+情感陪伴”的助老新模式——它證明,適老化服務不是簡單的“給予”,而是基于需求的“共創”;不是短暫的“關懷”,而是可持續的“賦能”。
“智匯犀和,醫路向陽”助老先鋒隊的實踐,為青年參與社區養老提供了范本。未來,這支隊伍將繼續帶著初心,把服務經驗轉化為長效機制,讓智慧康養的陽光照亮更多“夕陽紅”,為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