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食趣味”三下鄉(xiāng)服務隊在惠州大亞灣正式啟動本土美食調研工作。隊伍計劃通過系統(tǒng)走訪與深入探尋,挖掘當地美食的制作技藝與文化內涵,為后續(xù)的推廣傳播積累素材,將這份源自海洋的匠心風味呈現給更廣闊的天地。
一、多方探尋,搜羅本土風味
一抵達大亞灣,隊員們便兵分幾路,開啟美食“尋寶”。有的參照網絡博主推薦的美食清單,按圖索驥打卡口碑店鋪,親身體驗每道特色菜的口感與風味;有的則穿梭于大街小巷,主動向當地居民打聽——在菜市場與攤主閑聊,在老街巷口向乘涼的老人請教,從他們口中挖掘出不少藏在市井里的傳統(tǒng)老店和招牌美食。這些散布在城市角落的味道,大多承載著大亞灣人的集體記憶,為調研打下了鮮活的基礎。

(圖為實踐隊成員實地考察美食制作過程 林小鳳攝)
二、溯源市場,深究食材與技藝
在初步掌握美食線索后,隊員們轉至海鮮市場,從源頭探尋大亞灣美食的根基。他們在喧囂的市場里逐一走訪攤位,向海鮮老板詳細咨詢當地特色海產品的種類、產期及品質差異,比如哪種海蝦最適合白灼、哪類魚的肉質最適合清蒸。同時,還特意請教了不同海鮮的經典烹飪方式,記錄下火候控制、調料搭配等關鍵技巧,了解到食材的新鮮與烹飪的匠心如何共同造就了大亞灣獨特的海鮮風味。

(圖為海鮮老板推薦美食白灼九節(jié)蝦 蔡卓頤 攝)
三、對話漁民,觸摸美食背后的生活肌理
為了更深入理解美食與地域的聯(lián)結,隊員們又將目光投向了海鮮的最初生產者——漁民。他們找到常年出海的漁民,圍坐在一起聽他們講述每日潮汐中捕魚的辛勞,分享如何辨別海鮮的新鮮度、如何處理才能保留最本真的鮮味。漁民們還熱情推薦了幾道家傳的漁家菜,并談及文旅發(fā)展給他們生活帶來的變化:游客增多讓海產品銷路更廣,也讓漁家美食有了走出海灣的機會。

(圖為實踐隊成員大合照 李智鈺攝)
從街頭巷尾的風味搜羅,到海鮮市場的食材溯源,再到與漁民的深度對話,“食趣味”服務隊用一天的調研勾勒出大亞灣美食的鮮活輪廓——這里的鮮味藏在市井煙火里,凝在烹飪匠心間,更扎根于人與海的共生智慧中。接下來,隊員們將帶著收集的故事與技藝,精心打磨宣傳片、繪制食旅地圖,讓這份源自海洋的獨特風味被更多人知曉。(通訊員:李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