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來賓市長嶺村,一條條硬化道路取代了泥濘土路,8臺變壓器支撐起穩定的電網,村民步行15分鐘即可抵達菜場、衛生所。這些變化的背后,是村支書覃安選修筑排水溝、深夜調解糾紛的身影。2025年8月6號,調研團隊深入該村,揭秘一名基層干部如何用“情理法三結合”的土辦法啃下鄉村振興硬骨頭。
一、排水溝的“生死抉擇”
雨季來臨,長嶺村內澇嚴重影響了居民正常生活,專業施工團隊探測到溝渠路徑與自來水管,煤氣管交叉,附近還有汽車焊接廠,出現失誤后果將不堪設想。覃安選書記頂著巨大壓力,時刻叮囑施工團隊放慢速度,最終有驚無險完成了排水溝任務。面臨修排水溝而資金不夠的窘境,覃安選書記則是親力親為挖排水溝,為項目節省資金。
二、深夜隨叫隨到的“定心丸”
在職的將近五年期間,覃安選書記都是隨叫隨到,三更半夜被一通電話叫走已經成了常態,更不用說放下碗筷去處理工作,為居民調解糾紛。“基層工作者需要強大的內心和足夠的耐心,為人民服務,不怕苦不怕累!”覃安選書記說。
三、“三三制調解”化干戈
針對土地糾紛、家庭矛盾等“老大難”,覃安選書記創新推行“三三制調解”:由村干部、老黨員、鄉賢組成調解組,先按家庭瑣事、利益沖突、涉法問題分類,再用“鄉情軟化、道理說服、法律兜底”三步化解。近兩年成功調解矛盾數起。“在村里,面子比法律條文管用。”覃安選笑道。
小微項目激活自治活力
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決議,長嶺村跳過繁瑣招標程序,用集體資金建成3座“百姓舞臺”。村民自編壯鄉歌舞、舉辦百家宴,參與率超70%。但想建閱覽室就卡殼了。”覃安選書記指著村委旁的空地嘆息,“非規劃用地審批要跑縣里七八個部門,我們等不起。”
這位大專畢業的村支書,用最樸素的行動詮釋“領頭雁”的擔當,卻也面臨知識老化、政策博弈的無力感。正如調研報告所指:鄉村振興既需要覃安選們的奉獻,更需制度松綁賦能基層。面對村民亂丟垃圾、雞鴨散養等習慣,他堅持勸導:“新一代市民會更好,我們要耐心。”同時他也呼吁上級對基層工作者多些理解:“別因小錯誤放大處理,寒了干事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