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江西財經大學心理中心“螢火暖心,微光‘童’行” 實踐團前往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萬坊鎮“童心港灣”,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粘土制作手工活動,旨在從心理專業角度出發,助力鄉村兒童心理健康成長。
當日,“手工制作小課堂”正式開課。孩子們興奮地圍坐在桌前,五顏六色的黏土瞬間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實踐團精心準備了兩個與心理主題緊密相關的創作主題,幫助孩子們在動手過程中探索內心世界。

圖為孩子們專心制作自己的粘土作品 朱景怡攝
“我的情緒小怪獸”—— 用色彩具象化喜怒哀樂
第一個主題是“我的情緒小怪獸”。實踐團成員朱景怡、石齊藝向孩子們解釋,不同顏色的黏土可以代表不同的情緒,紅色代表生氣,藍色代表難過,黃色代表開心。孩子們認真聆聽后,開始用黏土塑造心中的 “情緒小怪獸”。制作過程中,朱景怡和石齊藝穿梭在孩子們中間,耐心地示范捏制技巧,同時仔細觀察孩子們的創作過程。有的孩子把代表生氣的紅色黏土捏成了一團尖銳的刺球,有的則將代表開心的黃色黏土塑造成了一個大大的笑臉。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們將難以用言語表達的情緒具象化,在創作中逐漸認識和接納自己的各種情緒。
“夢想中的家園”—— 用黏土搭建心中向往
第二個主題為“夢想中的家園”。莊瑜周帶領孩子們用黏土搭建心中理想的家園,引導他們思考自己向往的生活環境。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力,有的搭建了有大片花園的房子,有的則塑造了有許多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庭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通過雙手在黏土間展現。他們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分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現場氣氛熱烈而溫馨。
主題創作結束后,實踐團特意安排了自由制作時間。孩子們卸下束縛,發揮想象隨意創作,活動室里的氣氛愈發輕松熱烈。“爸爸媽媽在外地打工,我想把甜甜的草莓送給他們。” 一個小女孩舉著用黏土制作的草莓,輕聲向志愿者們訴說。這句質樸的話語,透露出留守兒童對遠方父母深深的思念。實踐團成員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情感表達,順勢引導孩子們:“黏土就像情緒的收納盒,大家可以把不開心捏成不同的形狀,再變成喜歡的樣子,這也是壓力釋放的方法之一哦。” 這番話讓孩子們若有所思,有的把皺巴巴的黏土重新揉光滑,有的給 “哭泣的小人” 添上了微笑的嘴巴。越來越多的孩子向志愿者們主動分享心事,從學習煩惱到對父母的思念,黏土成了他們打開心扉的鑰匙。

圖為孩子們向志愿者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 朱景怡攝
活動接近尾聲,心理中心指導老師李昕對此次活動進行總結:“今天的粘土制作活動,不僅僅是簡單的手工創作,更是一次與內心對話的旅程。我們看到孩子們通過黏土表達了情緒、分享了夢想,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他強調,鄉村兒童由于成長環境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面臨更多挑戰,“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為孩子們提供一個安全、溫暖的空間,讓他們能夠認識自己的情緒,學會表達和釋放壓力,同時也感受到來自外界的關愛。”
此次在萬坊鎮“童心港灣”開展的粘土制作活動,是江西財經大學心理中心“螢火暖心,微光‘童’行”實踐團系列活動的一部分。實踐團將繼續深入鄉村,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用實際行動為鄉村兒童的成長保駕護航,讓溫暖與關懷在鄉土間傳遞。(通訊員 朱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