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業大學學子探尋徽州板凳龍非遺活態傳承
導語:為探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州板凳龍的保護傳承現狀,7月4日至6日,合肥工業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一行十余人前往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鶴城鄉右龍村,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通過實地走訪、深度訪談與親身體驗,感受非遺魅力,思考傳承之路。
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是實踐首站。踏入徽州板凳龍展區,威嚴的龍頭、由木板連接的龍身以及象征人丁興旺的三燈位實物,無聲訴說著歷史。一段動態影像引人注目:夜幕下,村民肩扛板凳龍在村道舞動,燈籠連成流動光帶,宛如山間火龍。“之前只在文獻了解概念,現場感受其形制工藝和舞動魅力,才體會其獨特價值。”一名實踐隊員觀看影像后感慨道,這體現了力學與美學的巧妙結合。

圖為實踐隊員在黃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觀看非遺表演影像。陶杰供圖
7月5日上午,團隊抵達群山環抱的右龍村,拜訪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光武。在張氏祠堂,陳列著完整的板凳龍和記錄歷史的老照片。張光武輕撫樟木雕刻的龍頭介紹:“龍頭講究威武靈動,龍身由數十甚至上百塊板連接,每板三燈寓意‘三星高照’,祈求家族興旺、生活紅火。正月十五舞龍時,在外年輕人能回來的都會趕回,那場面才叫團圓!”談及傳承困境,張光武坦言:“老手藝費時費力,年輕人謀生壓力大,靜心學習不易。雖然已納入文化振興項目,每年開班培訓,但關鍵在于如何讓年輕人覺得學這東西‘值’,能看到未來前景。”傳承人的憂慮引發了實踐隊員對傳統技藝在現代社會生存空間的深思。
圖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光武在張氏祠堂向合肥工業大學實踐隊員講解板凳龍。張瀟譽供圖
當日下午,實踐隊員跟隨張光武踏上村中青石板古驛道,追尋板凳龍巡游軌跡。道路蜿蜒于翠綠茶園間,彌漫著茶香與泥土氣息。“巡游路線有講究,”張光武指向遠方,“先去龍王廟祈愿風調雨順,再到‘孤墳總祭’緬懷先人,最后至‘五猖廟’驅邪納吉保平安。”這條路線如同文化臍帶,連接著信仰、歷史與村落空間。途中一位歇息的老農提起板凳龍興致盎然:“正月十五最熱鬧!鑼鼓一響,全村出動!龍燈游走石板路,火光映著笑臉,娃娃們追著跑……那份熱鬧勁兒,電視手機可比不了!這是咱的根!”實踐隊員用錄音筆記錄下這份樸素情感。行走在古道上,隊員們感受到巡游路線蘊含的強烈儀式感、互動性與場景感,為非遺文旅融合提供了鮮活樣本。
圖為合肥工業大學實踐隊員在右龍村古驛道探尋板凳龍巡游路線。劉煉供圖
深入村落走訪時,實踐隊員遇見一位村民正在整理新制作的板凳部件。屋內,一套舊板凳被精心包裹存放。“舊的用了近二十年,榫頭松了燈架朽了。老祖宗傳下的手藝,馬虎不得!新做的料扎實、結構牢,舞起來穩當才不丟臉。”村民邊擦拭部件邊說,“收好舊的,每次看到心里就踏實,像有個念想。”談及年輕人參與舞龍,村民語氣肯定:“只要在家的后生,都樂意來!扛龍頭、抬龍身、敲鑼鼓,既要力氣更要配合。這是咱自己的節日,自己的根,參與進去感覺不一樣!”在村民指導下,幾名實踐隊員嘗試抬起一段連接好的板凳。“沉住氣,步子穩,跟號子走!”看似普通的長板凳,連成“龍身”抬起后,其沉重感及保持平衡、協同動作的難度遠超想象。隊員們很快汗流浹背,“看著輕松,真扛肩上舞動起來,對默契和體力的要求太高了!太不容易了!”一名隊員體驗后由衷感嘆。
圖為右龍村村民指導合肥工業大學實踐隊員體驗抬板凳龍。汪清清供圖
短短三天的右龍村實踐,讓合肥工業大學學子深刻認識到徽州板凳龍是流淌在村民血液中的活態文化基因。它根植鄉土,活躍于節慶,凝聚著村民的情感與智慧,承載著農耕文明記憶,彰顯著鄉村共同體精神。傳承人張光武的堅守令人敬佩,村民自發修繕、珍視參與的熱情是文化存續的基石。青年學子的深度探訪與親身體驗,則為這份古老傳承注入了新的關注與活力。
如何運用專業知識,為徽州板凳龍等非遺項目在新時代探索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可行路徑?這成為縈繞在實踐隊員心中的課題。帶著對傳統文化的深切感悟與責任意識,合肥工業大學學子結束此次實踐。他們表示,將以此次調研為起點,更積極地投身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研究與傳播工作,助力承載民族智慧的精神瑰寶在時代發展中煥發持久生命力。
通訊員/黃紫璇 王凡 供圖/張瀟譽 汪清清 陶杰 劉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