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烏魯木齊,瓜果飄香中藏著語言的故事。河南城建學院“三生‘化’語,‘普’系萬家”實踐團的三下鄉之旅,在此開啟了一場用普通話連接心靈的溫暖實踐。
我們走進公園、市場,與各族居民促膝長談。漢族教師口中“攢勁”的夸贊、維吾爾族商戶談生意時的溝通難題、工程師對“大巴扎”的疑惑,讓每一份“疆語與普通話”推廣小書都承載著迫切的期待。調研中收集的點滴需求,化作推普路上的清晰方向。
“普通話小課堂”里,民族語與普通話的轉換教學充滿樂趣。孩子們跟著志愿者朗讀,家長們認真糾正發音,從羞澀到自信的笑容里,藏著語言相通的暖意。社區里,“我用普話贊家鄉”活動聚起各族群眾,字音切磋間,青年談發展,老人話家常,不同的聲音因普通話同頻共振。
當遛彎的大叔、開店的店主都主動用普通話交流,我們深知:推普不是簡單的語言規范,而是民族團結的粘合劑。愿這絲路大地上的推普故事,讓“共筑團結情”的聲音永遠清澈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