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佛大“青行”實踐團扎進新興縣,用青春為“百千萬工程”注入新動能
七月的云浮市新興縣水臺鎮,蟬鳴與稻香交織成鄉村振興的序曲。7月7日至13日,佛山大學“百千萬工程”突擊隊“青行”實踐團以“紅色調研+藝術賦能+教育關愛”三維模式,在這片承載著革命記憶與田園詩意的土地上,開展了一場青年與鄉村的深度對話。七天時間里,實踐團成員用腳步丈量紅色遺址,用畫筆勾勒振興圖景,用知識守護童心成長,為“百千萬工程”校地聯動寫下生動注腳。
紅色傳承:在歷史烽煙中觸摸信仰溫度
“1948年3月,新高鶴人民解放軍總隊在良田小學(學典陳氏祠堂)宣布成立時,全村男女老少都涌來慶祝,連祠堂的橫梁都掛滿了紅綢!”在良田村紅色教育基地,村支書陳建文指著展柜里斑駁的煤油燈,將實踐團成員的思緒帶回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作為扎根鄉土數十年的“紅色講解員”,他如數家珍地講述著游擊隊戰士用門板架橋、以稻草偽裝行軍路線的故事。墻上的歷史照片里,1949年新興縣解放時群眾推著小車運送物資的場景,與展柜中泛黃的《粵中報》號外形成時空對話。

圖為村支書陳建文帶領實踐團成員參觀新高鶴舊址。梁舒婷攝
在良田村村委會里,實踐團成員圍坐成半圓,聆聽這位65歲的老兵陳權長講述1979年的戰場往事。“當時我連槍都端不穩,但想到通訊兵的責任就是保障指揮暢通,再害怕也得往前沖。”老人提及當年上戰場的經歷,目光堅毅。當談及如今每月領取的優撫待遇,他動情地說:“國家沒有忘記我們這些老兵,你們年輕人更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這段跨越半個世紀的對話,讓實踐團成員呂詩婷在日記中寫下:“原來‘軍民魚水情’不是課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刻在良田村每塊青石板上的真實印記。”

圖為越戰老兵陳權長在述說經歷。沙怡靜攝
實踐團還深入挖掘水臺鎮紅色資源,整理出“紅色地標打卡路線”:從新高鶴游擊隊成立舊址到蕉山戰斗革命烈士陵園,從葉季壯故居到布茅村反"三征"戰斗遺址,這些散落在田間地頭的紅色坐標,正通過青年學子的鏡頭與筆觸,被整理成生動的紅色教育素材。
墻繪賦能:以藝術之筆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近期,位于棠下村文化活動中心旁的一面斑駁墻面完成了華麗蛻變。經過“青行”實踐團三天的集中奮戰,這面曾被舊標語覆蓋的墻面,已成為一幅面積達 30 余平方米的 “鄉村振興畫卷”:遠處是金黃的稻田與勞作的村民,近處左邊是手拿著“葛爽爽”飲品的村民和拿著“資助政策”宣傳冊子的“青行”實踐團成員,右側則是灰瓦白墻的古村落與藍天白云相映成趣,墻面頂部“十珠連環 古韻棠下”的題字,巧妙呼應了當地傳承千年的歷史文化,為村莊增添了一抹亮色。
據該實踐團墻繪設計組組長黃孜涵介紹,墻面改造之初,村民們提議融入秋收傳統圖案,以展現鄉村的質樸風情。實踐團在充分吸納村民意見的基礎上,結合實地考察結果,為畫作增添了諸多創新亮點。
“我們了解到粉葛是水臺鎮當地特色的農產品,我們將其制成的‘葛爽爽’飲品形象植入畫面中。” 隊長解釋道,這樣的設計不僅巧妙突出了當地的產業特色,讓觀者直觀感受到鄉村產業的活力,還為整幅畫卷注入了現代氣息,使傳統與現代在墻面上實現了有機融合。
“以前路過總覺得這墻灰撲撲的,現在每次經過都想多看兩眼!”村民鄧阿婆的話,道出了墻繪帶來的變化。

圖為“青行”實踐團成員們在分工完成墻繪。鄭鎧泓攝
在墻繪完成后,一些村民開始主動清理墻面周邊的雜物,甚至自發討論如何維護好這面墻繪,愛護家園的意識在悄然提升。村里的孩子們更是把墻繪當成了 "打卡點",常常圍著墻繪講述畫面里的故事,自豪地和小伙伴們分享自己參與的墻繪部分,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愈發強烈。
此次墻面改造行動,不僅美化了鄉村環境,更通過藝術化的呈現方式,有效擴大了當地特色助農產品的品牌認知度,為助力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力。
童心護航:用知識火種點亮孩童成長之路
實踐團精心設計了“科技義教+非遺體驗+政策宣講”三大模塊:在“AI繪夢”課程。當孩子們描述“我想當老師”“我想做一名軍人保家衛國”時,AI繪圖軟件立即生成未來感十足的圖像;在非遺課堂,沙老師手把手教孩子們用滴漆技法創作,當顏料在水面暈開的瞬間,教室響起陣陣驚嘆;在政策宣講攤位,實踐團創新采用“飛鏢+問答”形式,將國家資助與助學政策融入趣味游戲,村民鄧大哥帶著兒子參與后說:“原來助學貸款不需要抵押,這下孩子上大學不用擔心學費了”。

圖為小朋友們自制漆扇的集中展示。鄭鎧泓攝
“老師快看!我的小車跑起來啦!”棠下小學的操場上,13歲的鄧杰友舉著拼裝好的智能小車歡呼雀躍。最受歡迎的當屬智能小車課,鄭老師將智能小車原理拆碎拆細,引導孩子們一步一步拼好小車。經過兩節課的拼裝,在驗收課上,孩子們走出教室來到操場。當看到小車沿著鋪設好的黑線軌跡穩穩行駛時,他們眼里流露出對科技魅力的折服——那神情,恰似春芽遇上第一場雨,滿是鮮活的觸動。

圖為小朋友們在操場上嘗試讓智能小車運行起來。陳安洋攝
課堂上,孩子們注視著 Scratch 界面里的編程貓:它按照設計好的流程完成各種動作,透著令人驚喜的新奇;操作著預設程序的 “打地鼠”“跳一跳” 游戲時,他們的笑聲里滿是純粹的喜悅;而當 AI 通過算法生成自己夢想中的未來職業形象時,眼中又燃起閃閃的期待。這些瞬間都在訴說著同一種感悟: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屏幕與代碼,而是可以被拆解、重組,進而賦予生命的魔法棒。孩子們眼中閃爍的光,正是未來世界最珍貴的火種。

圖為小朋友們在編程課實操。鄭鎧泓攝
在四天時間里,實踐團累計開展課程16節,覆蓋兒童120余人次,入戶宣傳政策90余戶,發放助學指南100余份。正如實踐團負責人鄭鎧泓所說:“我們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更是讓孩子們看見更大世界的窗口。”
青春印記:在鄉土中國中書寫青年責任擔當
從紅色舊址的沉思到墻繪墻面的煥新,從非遺課堂的專注到編程實操課的驚呼,佛山大學“青行”實踐團在新興縣水臺鎮的七天實踐,是青年擔當的生動詮釋。他們用腳步丈量鄉土,用畫筆描繪振興,用真心守護童心,讓青春力量在“百千萬工程”中綻放光華。

圖為夏令營結營時“青行”實踐團與孩子們合影。梁舒婷攝
這場跨越藝術與歷史、科技與鄉土的對話仍在持續延伸。在夏令營結營合影環節,棠下村的孩子們拉著 “青行” 實踐團成員的手,不舍地問道:“哥哥姐姐,你們明年還會來嗎?”
簡單的話語,道出了這場青春與鄉土相遇所催生的深厚情感,更成為鄉村振興進程中一個生動的注腳。當青春力量扎根鄉土,不僅為鄉村帶來了藝術的滋養、科技的活力,更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種子。這種跨越地域與年齡的聯結,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讓鄉村的未來在雙向奔赴的溫暖中愈發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