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鄉”】地信學院:滁州學院學子赴全椒尋訪儒林文化


圖1隊員合影
青磚黛瓦藏文脈,筆墨春秋見匠心。這個夏天,我們的"三下鄉"實踐團隊踏上了尋訪儒林文化的旅程,在吳敬梓紀念館的光影流轉間,與三百多年前的文學巨匠隔空對話,在字里行間觸摸《儒林外史》的溫度與力量。


圖2吳敬梓雕像
穿過古色古香的門樓,講解員的聲音為我們推開了時光的大門。在吳敬梓生平展區,泛黃的族譜、復刻的書案、舊時的科舉試卷,串聯起一位文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從家族鼎盛時的錦衣玉食,到家道中落后的寄人籬下;從少年科舉的意氣風發,到屢試不第的寒心徹骨;從安徽全椒的故土難離,到移居南京后的筆耕不輟——這些看似零散的人生片段,在講解員的串聯下逐漸清晰。團隊成員們時而駐足凝視老照片里的故居遺址,時而低頭記錄關鍵時間節點,忽然讀懂:正是這份親歷的世態炎涼,讓吳敬梓筆下的儒林群像有了刺破紙背的真實。


圖3各版本《儒林外史》珍藏
轉過展柜,《儒林外史》主題展區如一幅徐徐展開的社會長卷。范進中舉的癲狂、嚴監生的吝嗇、杜少卿的狂放……講解員細數書中人物,更深入剖析文字背后的鋒芒:"他用幽默寫悲涼,以諷刺顯慈悲,看似嘲弄儒林丑態,實則藏著對世道人心的深切關懷。"團隊成員們圍在展柜前熱烈討論:"這諷刺藝術比同時代的小說更尖銳,卻又留著三分溫情""這種'雖云長篇,頗同短制'的結構,在清代小說里太創新了"。當目光落在"秉持公心,指擿時弊"的評語上,大家忽然明白:這部作品之所以跨越 centuries 依然鮮活,正因它寫透了人性的復雜與時代的困局。


圖4隊員參觀
離館時夕陽正好,隊員們的筆記本已寫滿大半;爻搪飞,實踐的腳步并未停歇:分類整理的照片視頻里,藏著展館的每一處細節;梳理的文獻資料中,吳敬梓與文人好友的唱和信札漸漸拼湊出他的精神世界;專題研討會上,我們反復琢磨《儒林外史》對當代諷刺文學的影響——原來經典從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能在當下生長的文化基因。


圖5吳敬梓紀念館景觀
這場"三下鄉"之旅,我們不僅是儒林文化的參觀者,更是經典傳承的踐行者。當吳敬梓的筆墨與青年的思考碰撞,當古老的諷刺藝術照進現實的土壤,我們終于懂得:所謂傳承,就是讓沉睡在書頁里的文字,在行走與探究中重新蘇醒,成為照亮當下的精神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