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1日,為深入挖掘紅色文化遺產價值,推動歷史街區保護與社區發展協同共進,南京財經大學應用數學學院“雙人成行”團隊走進南京梅園新村“小紅梅”黨建文化空間與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通過志愿服務與紅色學習,在實踐中深化社會責任認知,用行動傳遞青春力量。
小紅梅:志愿清掃傳文明
在“小紅梅”這片浸潤著信仰與理想的紅色文化空間里,團隊成員們手持著尋常的掃帚、抹布和垃圾袋,開始了清掃工作。一組人,沿著步道前行,掃帚劃過地面,發出沙沙的低語,每一片落葉,每一處雜蕪,都在清掃下回歸秩序,露出青石路面原本的潔凈。另一組人,則專注于清潔宣傳展板,抹布拭去浮塵,讓那些文字和印記重新煥發光彩。長椅縫隙中積攢的微塵也被細細清理,讓這個角落重回舒適。成員們俯身、探手,不放過任何一個隱蔽的角落,將手中的工具化作傳遞文明的接力棒,以真誠的言語,輕聲呼喚著鄰里同心。近兩個小時過去,“小紅梅”周遭的景致已然蛻變。塵埃落定,喧囂退去,此地那份赤誠的底色被擦拭得更加鮮亮奪目。
梅園新村:深入調研解紅色基因
志愿清掃結束后,團隊成員走進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開啟沉浸式紅色學習。在講解員帶領下,他們參觀中共代表團辦事處舊址、周恩來銅像、史料陳列館等展區。七十余年前,梅園新村的磚墻曾是風云激蕩的見證者。1946年的春風與寒潮在此交織,周恩來率領的中共代表團在17號、30號、35號院落間穿梭,以智慧與勇氣為筆,在談判桌上書寫下扭轉乾坤的篇章。那些密談的深夜、傳遞情報的暗語、針鋒相對的瞬間,都凝固成建筑肌理里的紋路。如今,中共代表團辦事處舊址的飛檐下,陽光依然斜照,卻已化作歷史的琥珀,靜待后人解讀。

圖為梅園新村紀念館正廳
漫步其間,周恩來銅像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守望這片土,團隊成員們仿佛能從他的眼中,讀出對當時國共關系的深切思慮。國共南京談判史料陳列館內,泛黃的信箋、銹跡斑斑的通訊器材,在數字化光影的映襯下,如同時空之門徐徐開啟。每年五十余萬訪客的腳步聲,在青石板上叩響,與往昔的足音共振,奏響一曲跨越時空的交響。

圖為館內周恩來總理銅像
梅園新村見證了周恩來“堅定、沉著、機智、從容”的革命家風范,體現了代表團成員在險境中堅守信仰、團結民眾的崇高品格。其“不畏艱險、求真務實”的梅園精神,至今仍是激勵黨員干部和青年的精神火炬。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紀念館通過文物陳列、場景復原、數字化展陳等手段,將歷史轉化為可感可知的沉浸式體驗。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成為青少年研學、黨員干部培訓的重要陣地,持續播撒紅色火種。
應用數學學院“雙人成行”團隊的隊員們以調研為筆,以實踐為墨,幫助梅園新村續寫自己的史詩。當夕陽為飛檐鍍上金邊,當夜燈點亮院落的輪廓,梅園新村始終是那個堅定的守望者——它守護著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種,也張開雙臂,擁抱每一個渴望讀懂歷史、參與未來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