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2日—17日,珠海科技學院15名學生組成2024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服務隊赴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升平社區開展廣繡非遺文化相關宣傳活動。
首日,團隊成員深入升平社區,了解當地地理環境,人文風俗,實地考察。后通過與社區陳主任的溝通,對本次活動提出展望,以及針對具體細節再次細化顆粒度,對后續活動起到了引導作用。
圖為升平社區服務中心,隊員與社區陳主任對接相關事宜
為進一步落實廣繡非遺文化的宣傳,團隊成員來到廣繡協會,與廣繡非遺文化傳承人曾劍琴與曾劍侖進行談話。
“我們升平廣繡協會其實環境在大良算不上好,資源比較有限,一直以來都是‘以繡養繡’,學員們的學費都拿去買上等的蠶絲,繼續投入到廣繡的制作中。但我們作為非遺傳承人,必須不斷去推廣和傳承廣繡技藝,毫無保留地把所學傳授給大家。”傳承人在對話中曾提到。
圖為:廣繡協團會,隊員與廣繡非遺文化傳承人交流
據了解升平社區前身是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安置殘疾人的塑料場,后幾經改造,成為以社區養老為方向,為大良長者提供一站式綜合性服務。突擊隊因此決定以長者服務為依托點,開展后續的活動。
次日,團隊成員為了更深入挖掘廣繡非遺傳統文化內涵,前往南國絲都絲綢博物館以及順德博物館進行參觀。博物館內陳列大量服飾以及標本,且參觀者也可以身臨其境,親自體驗從采桑、養蠶、繅絲剝繭、織布、染布等活動,借此機會團隊成員也近距離觀賞文物之精美,感嘆廣繡深厚的文化底蘊。
圖為:南國絲都絲綢博物館
實踐團為了更好的了解當地民情,翌日來到了西山廟紅色文化區進行實地調研,團隊成員針對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分發了調研問卷,調查居民對廣繡非遺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對廣繡發展傳承的看法,以及統計受眾群體等。
圖為調查問卷收集
下午,團隊前往廣繡莊刺繡品有限公司,以及王新元廣繡工作室,了解新時代下廣繡產品的發展狀況。
在參觀廣繡莊刺繡品有限公司時,董事長鄭乃謙先后帶領團隊成員參觀了公司的生產工作車間,深入了解廣繡的制作過程、生產規模和行業現狀等情況。從而對廣繡的歷史起源有了更全面的認知,對廣繡的兩大種類絲繡和線繡的區分有了更清晰的概念,并了解公司的運營模式和鄭董事長對廣繡未來傳承的觀點看法。
“沒有需求廣繡就無法存在。作為企業,我們要去發現行業的需求;政府也要鼓勵公眾去了解、探索我們的非遺,給予足夠力度的扶持。而作為年輕人的你們經過這些渠道認識到廣繡之后,也要大力去宣揚,去創造新需求”。鄭乃謙先生談到。
傍晚,突擊隊將問卷調查的信息整合,開展直播活動。通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社交平臺展開直播,內容包括,普及廣繡非遺文化的歷史故事、傳承人的精彩人生、非遺文化的歷史意義、宣傳廣繡的手工藝品、以及對當地文化遺址進行宣傳等。宣傳文化的同時,突擊隊也希望可以帶動當地的旅游業的發展,促進經濟文化共同發展的新面貌。
圖為王新元廣繡工作室參觀,學習廣繡創新問題
此次三下鄉突擊隊的主要目的是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如廣繡此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普遍存在著傳承的問題,傳統文化代代相傳,也需要代代守護。對此突擊隊選擇線上直播的方式,以及自創的文創義賣的形式對廣繡非遺進行的宣傳,發揚。與此同時,突擊隊也借此機會將王新元先生“非遺+文創”“非遺+跨界”的運營方式,借助互聯網將廣繡發展邁向更高水平的階梯。幫助廣繡年輕化,擴大受眾群體,同時壯大傳承隊伍。
圖為直播宣傳廣繡作品,普及廣繡知識以及文創產品義賣
通過這次廣繡非遺三下鄉活動,深入了解了廣繡的歷史、文化和技藝,感受到了傳統手工藝的魅力。同時,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了廣繡,為廣繡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也讓人們看到了廣繡在當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廣繡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當下也應該積極保護和傳承廣繡,讓這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廣繡非遺三下鄉活動的結束并不意味著突擊隊對廣繡的關注和支持就此停止。突擊隊將繼續關注廣繡的發展,為廣繡的傳承和創新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臺,讓廣繡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