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宛玲 陳海東 林欣語 蔡沙沙 陳文楠)
為了解韶關地區的非遺項目,探索非遺項目與紅色文化的創新融合發展,韶關學院瑤光繡影非遺傳承實踐團在暑期前往韶關學院創新創業學院、仁化縣石塘堆花米酒工作坊和乳源縣世界過山瑤博物館等多地,參觀非遺項目基地并親手體驗非遺項目,探索韶關非遺與紅色文化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在此次活動中,實踐團有幸體驗了紅豆飾品的制作,成員們在初次嘗試制作紅豆發簪的過程中也是深有感悟。紅豆飾品大多精致小巧,難的就是精雕細琢。無論是彩線的纏繞,還是珠子的穿聯,都需要極大的眼力,同時也考驗專注力和耐力。

圖為實踐團成員請教丹霞紅豆非遺傳承人如何制作紅豆飾品。李宛玲 供圖

圖為外營草席非遺傳承人給實踐團講解草席的制作步驟和工具的使用方法。陳文楠 供圖
在活動中實踐團發現了一項非遺項目的體驗者很少,實踐團上前觀察體驗,發現外營草席的制作過程十分枯燥,而且成品在審美上也很難吸引年輕人注意,因此很少有人來體驗了解。在與非遺傳承人的交談中實踐團了解到,外營草席的傳承目前十分困難,除了材料的稀少、純手工工藝制作周期長、產量低等原因外,在傳承人居住的始興縣八一村里,只有兩戶人家在堅持做外營草席,而且大多數生意都來自傳承人所在村里的親戚朋友的支持,可見傳播力度和范圍十分小。當前市面上有大量機器制作的草席價格便宜,導致人工制作的外營草席雖然質量好,但是價格高沒有市場競爭力,無法維持生計,也給外營草席的非遺傳承帶來很大阻力。
本次非遺校園體驗活動讓實踐團的各位成員們深受觸動。雖然近年來,韶關市在政策支持下致力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工作,但部分非遺的相關資料和文創產品仍然十分貧瘠,許多非遺在其傳承過程中可能由于傳承與創新方式的缺乏而被時代遺忘。大家意識到非遺的發展和傳承人的發展息息相關,探尋非遺創新發展道路,要從解決非遺傳承人的發展困境展開研究。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石塘堆花米酒工作坊合影。陳海東 林欣語 供圖
在韶關市仁化縣玉粟酒坊,實踐團成員參觀并體驗了石塘堆花米酒的制作過程。在參觀體驗的過程中,實踐團成員注意到,工作坊里參與制作米酒的人員并不多,且工作坊里的工作人員都是來自一個家庭的家庭成員。帶著疑問,實踐團采訪了工作坊的省級非遺傳承人李玉粟之后了解到,原來石塘堆花米酒的生產經營以家庭小作坊方式為主,而且非遺技藝的延續主要依靠父輩間的傳承。傳承觀念的保守,使得非遺傳承人的規模難以擴大,石塘堆花米酒非遺技藝的傳承面臨著困難。雖然通過地標保護和文化活動的推廣,石塘堆花米酒的市場知名度和需求大幅上升,但是石塘堆花米酒的傳承仍然需要一代代傳承人的延續發展,非遺傳承人的培養依舊是非遺傳承的關鍵所在。
隨后,實踐團成員又前往考察乳源縣瑤族刺繡非遺工作站。工作站內包括文化展示區和文創產品區,其中文創產品區內瑤藥錘、藥浴包等產品,將瑤族刺繡與瑤藥融合創新發展,給予了實踐團成員關于非遺傳承創新發展的新思路。瑤醫瑤藥的傳統文化與瑤繡非遺的融合發展,同時宣傳了瑤族的醫藥文化和非遺,有助于吸引更多不同群體關注瑤繡等非遺,擴大群眾基礎。根據這個思路,實踐團成員以推動非遺與紅色文化融合發展為主要思路,探索和尋找非遺與紅色文化之間的聯系,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

圖為世界過山瑤博物館瑤繡圖案展示。林欣語 蔡沙沙 供圖
走進廣東省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世界過山瑤博物館,實踐團成員們在講解員的介紹下,深入了解了瑤族的文化特色、發展歷史、瑤繡圖案及寓意,一步步感受著瑤族刺繡背后的故事及魅力所在。在參觀過程中,實踐團深入了解了瑤繡的工藝特點,瑤繡采用反面刺繡,同時經常采用山水、花鳥動物等圖案,來表達瑤族人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親近。其中龍、鳳、虎、蛇等形象則表達力量、智慧和吉祥的寓意。從工藝到呈現的形式,瑤繡都蘊含著先輩的智慧和力量。瑤族刺繡作為非遺,不僅是瑤繡技藝的載體,更是瑤族文化傳承的載體。瑤族作為一個沒有文字傳承的民族,卻用“瑤繡”承載了瑤族人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每一件瑤繡作品都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寄托著無數瑤族人民的情感,紅色革命時期的瑤繡作品更是展現著瑤族人民和中華兒女艱苦奮斗、奉獻自我的精神品質與家國情懷。
非遺作為精神文明的載體,所承載的情感必定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此次實踐體驗也引發了實踐團成員的思考。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而非遺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中國人自小在紅色教育中長大,深受歷史的浸染,紅色文化所帶來的歸屬感、愛國情永遠不會被時間所磨滅。由此,推動紅色文化與非遺融合發展,使非遺的文創產品在表現形式上融入紅色元素或者紅色故事,既能傳播紅色文化,也能推動非遺的宣傳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