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至20日,“逐夢東林”小水滴公益課堂在東北林業大學圓滿落幕。作為該校連續9年打造的公益品牌項目,活動突破單一課程范疇,憑借“本研結合”的育人團隊、跨平臺的資源聯動模式,成為當地中小學生著名科普教育地。
九年沉淀構建科學啟蒙生態體系
歷經九年打磨,小水滴公益課堂已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教育模式。課程體系從初期的幾項基礎實驗,拓展至涵蓋光學、聲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等多領域的課程矩陣;教學場景從單一室內空間,升級為“室內實驗+室外林場”的立體教學環境;參與模式從面向中小學生個體,發展為親子共同參與的互動形式。
九年間,活動既保留“指紋探秘”“靜電魔法”等經典課程,又每年融入科學前沿內容“神奇的生命密碼DNA”等創新課程,形成“穩定內核+動態創新”的特色體系。

圖為小朋友展示自己拓印的指紋 仲依娜攝

圖為講師正在演示靜電實驗 程好攝
跨團隊協作打通科普通道
課程設計凸顯多元專業力量融合的優勢,構建起跨團隊協作的科普模式:
組建“本研結合”講師團,本科生以親和力活躍課堂氛圍,研究生以專業素養保障知識輸出,“朋輩引導”模式增強科學知識的傳播效果。

圖為研究生講師正在講解手衛生實驗 仲依娜攝
團隊與東北林業大學iGEM團隊NEFU-China開展合作,將合成生物學前沿內容轉化為“提取香蕉DNA”等適合中小學生的趣味實驗。

圖為助教老師正在進行演示實驗 程好攝
團隊還聯合東林植物網聯盟,充分利用實驗林場資源,開發室外植物觀察課程,使科研資源轉化為生動的教學素材。

圖為家長與孩子們正在實驗林場研學 程好攝
這種跨團隊協作打破學科壁壘,讓青少年在接觸微觀生命科學的同時,理解植物與生態系統的關聯,實現科普內容的系統性與前沿性統一。
從知識傳遞到科學精神培育
活動突破傳統科普的知識傳授模式,注重科學精神的啟蒙:iGEM團隊設計的簡化實驗,讓中小學生感受科研的可及性;植物聯盟指導的室外課程,培養中小學生對自然的敬畏與探索意識。

圖為iGEM團隊講師們正在說明游戲規則 程好攝
親子互動增強科學教育感染力
活動設置親子趣味環節與儀式性流程,提升家長參與度:
開展“異口同聲”“你比劃我猜”等親子游戲,增進家庭成員互動;舉辦頒獎儀式,讓家長共同見證青少年的成長;設置驚喜抽獎環節,強化活動的參與感與記憶點。

圖為為優秀學員頒獎 仲依娜攝
這些環節使家長從科普教育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共同守護青少年的科學探索熱情。

圖為講師與小朋友們在逸夫樓前合影 程好攝
九年深耕,小水滴公益課堂已發展為以專業團隊為支撐、資源聯動為特色、長期陪伴為宗旨的科學啟蒙平臺。團隊將持續優化項目模式,凝聚更多專業力量,為青少年科學素養提升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作者:鄭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