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武漢的熱浪中涌動著別樣的厚重。8月4日,當實踐隊的腳步踏上首義廣場的那一刻,一段鐫刻在城市血脈中的革命記憶,正等待被重新喚醒。這里是武昌起義的原點,是終結中國兩千余年封建帝制的歷史現場,而辛亥革命博物院的南北兩區,恰如兩本攤開的史書,靜靜陳列著那段關于抗爭、團結與覺醒的壯闊篇章。
圖1實踐隊在辛亥革命博物院的大合照(趙茵桐攝)
首義廣場上,一組沐浴在烈日下的雕塑成為視線焦點。沖鋒在前的戰士身姿如弓,凝聚著破釜沉舟的決絕;后方依偎的老人與孩童神色安寧,蘊藏著革命先輩守護家國的初心。這強烈的畫面對比,讓實踐隊員們深切體會到:中華民族的抗爭從不是盲目的沖鋒,而是為了守護身后萬千百姓的安寧。這份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擔當,讓在場學子倍感自豪。也非常幸運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圖2武昌首義的紀念雕塑(廖可欣攝)
進入場館內,行至一處場景復原區,眼前的畫面讓所有人屏住了呼吸:昏沉的天色下,象征皇權的宮殿剪影沉默矗立,長桌一端,外國代表們身著筆挺西裝,神態倨傲;另一端,清朝官員身著補服,低頭垂手,滿是屈辱與無奈。這正是近代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場景縮影——從《南京條約》割地賠款,到《辛丑條約》國權淪喪,樁樁件件,都像長桌兩側的落差,刺得人眼眶發酸。隊員們指尖劃過展柜玻璃,心中既有對清政府腐朽無能的憤懣,更有對辛亥革命“劈開混沌造光明”的深切認同。
圖3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場景再現(蔣雨航攝)
博物院南區的鄂軍都督府,因紅墻紅瓦的外觀被武漢百姓親切喚作“紅樓”,這里曾是孫中山先生運籌帷幄、指揮辛亥革命的重要據點。實踐隊在此細細品讀武昌起義后,全國各省聞風響應的壯闊歷史:從地圖上密布的起義標記中,從各地軍民同心抗敵的記載里,真切感受到中華民族在危亡之際,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磅礴力量。隊員趙茵桐深有感觸地說:“百年前的團結一心讓中國掙脫了枷鎖,今天的我們更要攥緊拳頭,向著民族復興的目標勇毅前行。”
圖4鄂軍都督府(王星詒攝)
圖5實踐隊員參觀記錄各地響應辛亥革命的形勢圖(廖可欣攝)
暮色漫上博物院紅墻時,實踐隊的腳步已載滿思索。回望一天見聞,先驅熱血、屈辱印記、團結力量,都化作“精神的火種”:“歷史從不是冰冷文字,而是照向未來的光。我們記住的不該只是苦難,更要學先輩‘敢破舊局’的勇,把個人成長嵌入國家發展,讓青春在‘強國答卷’上寫滿擔當!”
文字|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赴武漢市暑期實踐團 朱寧貝
圖片|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赴武漢市暑期實踐團 廖可欣 趙茵桐 蔣雨航 王星詒 朱寧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