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晨,拾遺楚韻·啟為創(chuàng)新團(tuán)隊來到了位于秭歸的屈原祠為了探尋屈原千古所流傳下來的深厚文化。
在秭歸縣鳳凰山的青山綠水間,屈原祠依山而建,與對岸的三峽大壩遙遙相望,成為承載千年文脈的精神地標(biāo)。走進(jìn)屈原祠的大門,映入眼簾的便是非遺傳承峽江木雕,峽江木雕是長江三峽流域傳統(tǒng)民間雕刻藝術(shù)的精髓,承載著巴楚文化交融的印記與峽江兒女的生活智慧。

我們拜訪了峽江木雕的非遺傳承人劉志華老師,并從他這里了解到了非常多的峽江木雕文化底蘊(yùn),峽江木雕是地域文化交融的載體,它通過對各種技法的長處進(jìn)行學(xué)習(xí),充分發(fā)揮出了楚地與巴地的文化所長之處,是文化交融的活化石。除此之外,它還是巴楚人民生活和精神的雙重寄托,是峽江地域旺盛生命力的象征。

劉志華老師作為傳承人,可謂是奉獻(xiàn)了自己的寶貴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老師義無反顧的投身于峽江木雕的傳承之中,無疑是值得我們敬佩的。2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峽江木雕的來源與傳承中所遇到的困難,并分享了自己對于未來發(fā)展的看法,他對我們說,峽江木雕就是將生活理想與精神信仰刻入木雕之中,將木雕作為我們生命的延申。

當(dāng)然,峽江木雕的發(fā)展注定離不開屈原祠的發(fā)展,他們應(yīng)該是榮辱與共的,步入祠內(nèi),四柱三樓式山門莊嚴(yán)肅穆,郭沫若手書的“屈原祠”匾額熠熠生輝,屋脊上的鰲魚、卷龍裝飾栩栩如生。穿過山門,屈原銅像矗立院中,詩人衣袂飄飄,眼神中飽含憂國憂民的赤誠,盡顯《史記》中“形容枯槁而志不屈”的形象。東西碑廊內(nèi),屈原的《離騷》《九歌》等傳世佳作與歷代文人題詠的墨跡相映成趣,墨香中流淌著跨越千年的共鳴。


布入祠內(nèi),屈子風(fēng)范,逸響千秋八個字字字千鈞,傳頌屈子風(fēng)范,千年不敗美德。如今,屈原祠不僅是國家級文保單位,更成為傳承愛國精神的課堂。在這里,每一塊磚瓦都訴說著“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赤誠,每一縷文脈都延續(xù)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就讓詩祖的忠魂與這峽江山水一同不朽。屈原祠不僅僅是一座建筑在那存在著,更是一種精神,一種美德在人們的心中傳承著,屈子香草一般的美德值得我們?nèi)W(xué)習(xí),值得我們?nèi)グl(fā)揚(yáng)光大。而這也正是我們團(tuán)隊所共同追求的目標(biā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