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揚州,因水而生、緣水而興。7月14日至17日,江南大學商學院“志青春·與國同行”運河織金實踐團走進這座千年古城,以腳步丈量運河脈絡,用調研解碼“運河與城市共生”的密碼,在產業觀察、文化溯源與紅色研學中,探尋運河工商文化的傳承創新之路。
產業調研:在“黃金水道”見證“發展動能”
“船閘忙,產業興”,大運河的運輸活力是揚州產業發展的生動注腳。實踐團聚焦運河對產業的賦能作用,先后走訪施橋鎮政府、蘇北航務管理處揚州航務中心、長飛(江蘇)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實地感受“千年商脈”的當代活力。
在施橋鎮,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卞大成向實踐團介紹了當地依托運河資源發展工業、推動產業升級的經驗:圍繞揚州經開區“兩主多強”布局,通過“以商招商”引進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優質項目,加速產業集聚與增能。施橋園區管理辦、經發辦負責人還就產業布局、招商引資等細節展開分享,雙方圍繞“經濟與文化融合”“惠民工程落地”等議題深入探討,讓實踐團成員對“運河資源如何轉化為發展優勢”有了清晰認知。

走進蘇北航務管理處揚州航務中心,施橋船閘的繁忙景象令人震撼。據負責人介紹,京杭大運河蘇北段10座船閘全年通行船舶約13-14萬艘,2024年貨物通過量達3.27億噸。這條“運輸通道”早已成為串聯工業、農業、商貿的“經濟血管”,現代化航運管理正為產業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兩河交匯”的地理優勢,更讓企業嘗到了“黃金效益”的甜頭。在長飛(江蘇)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實踐團了解到,依托京杭大運河與長江的水運便利,企業運輸成本較內陸企業降低近30%。這一優勢使其在“高技術、高運輸成本”的深海電纜領域脫穎而出,其技術已應用于國內多個海上風電項目。“從運河碼頭到深海風電,水上通道正助力創新成果駛向更廣闊的市場。”企業負責人的介紹,讓成員們深刻理解了“地理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現實路徑。
文化考察:在“古今對話”中觸摸“傳承溫度”
運河文化是流淌的歷史,更是鮮活的當下。實踐團通過走訪文化地標與非遺場館,在歷史與現代的碰撞中,感受運河文化的生命力。
2014年,中國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探尋遺產保護的“揚州經驗”,實踐團走進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綜合處、保護監測處、傳承發展處負責人分別圍繞申遺歷程、文化研究、主題研學等內容分享,讓成員們清晰認識到“保護優先、強化傳承”的整體思路,更體會到文化遺產保護的責任與意義。

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豐富的歷史展品與互動展項生動還原了運河從古代到現代的發展軌跡,系統展現了其在交通、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深遠影響,讓“千年商脈”的厚重底蘊變得可觸可感。


非遺技藝的“守正創新”更讓實踐團眼前一亮。在揚州非遺珍寶館,成員們近距離接觸古籍印刻等傳統技藝,了解當代傳承人對技藝的保護與創新嘗試;在與揚州運河文化投資集團的座談中,黨委副書記范小平介紹了集團在文化保護傳承上的實踐,運河大劇院、非遺珍寶館負責人則分享了《如鳶》游戲與雕版印刷技藝“夢幻聯動”的案例——用游戲盤活非遺,為傳統技藝“出新”“出圈”“出彩”提供了新思路。此外,東關街歷史街區的市井氣息與運河大劇院的現代演繹,更讓成員們看到了運河文化在當代的多元表達。
紅色教育:在“精神溯源”中筑牢“青春信仰”
運河不僅孕育了商業文明,更沉淀著紅色記憶。實踐團走進平山堂廉政教育基地與萬福大橋,在紅色研學中汲取精神力量。
在平山堂廉政教育基地,成員們了解到揚州歷史上多位“清正廉明”的官員故事,其治理理念與當代廉政建設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清白做人、干凈做事”的信念,讓大家接受了深刻的廉政教育,強化了廉潔自律意識。

萬福大橋上,抗戰時期的紅色故事令人動容:運河曾是抗日軍民運輸物資的通道、伏擊敵人的戰場、傳遞情報的“隱蔽戰線”,無數先烈用熱血守護山河。“紅色精神從不只是歷史記憶,更是激勵當下的力量。”成員們感慨,正如大橋連接兩岸交通,紅色精神也連接著“過往的犧牲”與“今日的奮斗”。

從船閘旁的運輸繁忙到企業里的創新活力,從非遺館中的技藝溫度到紅色地標里的精神傳承,江南大學學子的揚州實踐之行,不僅是一次對運河文化賦能產業的深度探尋,更是一場“文化根脈”與“青春力量”的對話。實踐團成員表示,將帶著這份收獲與思考,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持續關注運河文化傳承,以青年之力為“千年運河煥新顏”貢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