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江山紅色路 青春力量青春行——淮北師范大學“薪火照皖北 紅燭育童心” 研究生實踐團紀實
2025年7月21日至7月28日,淮北師范大學“薪火照皖北 紅燭育童心”研究生實踐團沿著淮海戰役“小推車推出的勝利”的車轍,訪舊址祭英烈,攜紅色詩、歌、心育課走進濉溪校園,并調研紅色文化在語文課堂的運用現狀,為皖北紅色基因傳承與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瞻紅跡悟初心,承精神礪使命
團隊先后走訪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朱務平紀念館與雙堆集烈士陵園,在紅色足跡中感悟初心使命。在總前委舊址,成員通過參觀實物陳列,追溯戰役歷程。團隊成員聽著講解員說起“最后一把米當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的故事,才算真正讀懂小推車推出的不只是勝利,更是軍民魚水相依的深情。在朱務平紀念館內,一幅幅照片、一塊塊碑文,把這位淮北最早播火者短暫而熾烈的生命鋪陳開來。成員在了解烈士后人刻在碑上的“鐵骨丹心照汗青”時,有人紅了眼眶,說這下才算明白,什么是“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紅色研學的最后一天,團隊來到了雙堆集烈士陵園。成員們依次獻花,分享自己對黨的認識:有位黨員同志談到“作為黨員,應銘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最后,全體肅立,齊聲宣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誓言回蕩在陵園上空,也鐫刻在每個人的心底——從舊址到紀念館再到陵園,該團隊成員循著同一條精神脈絡,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青春接力。
圖1 團隊參觀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張曉霞攝)
圖2 團隊在雙堆集烈士陵園齊聲宣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羅大紅攝)
多元課堂賦能 紅色基因厚植
團隊將紅色研學的收獲化作鮮活的課堂,在濉溪縣中心實驗學校和雙堆中心小學開展了一系列紅色文化和推普活動。紅色詩歌課上,成員們以淮海戰役歷史為脈絡,將歷史與方言、普通話緊密結合。方言接龍游戲最受同學們的喜愛,團隊成員順勢講解普通話的語音知識,引導學生要“學好普通話,講好家鄉事”。當《少年說》的朗誦聲響起,教室里滿是“少年強則國強”的朝氣;心理團輔課《心戰役》別出心裁,以“支前接力”情境劇拉開序幕,“情緒補給包”傳遞溫暖、“運糧接力”考驗協作、“路線圖共繪”凝聚智慧。孩子們在游戲中不僅鍛煉了溝通能力,更真切地體會到淮海戰役中軍民團結的力量,讓紅色文化在歡聲笑語中浸潤心靈。在紅歌傳唱課上,《紅星歌》的旋律回蕩在教室,成員們手把手教唱,從節奏把握到情感表達,讓孩子們在音符中感受藝術魅力,更在“紅星閃閃放光彩”的歌詞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圖3 全體同唱《紅星歌》(羅大紅攝)
調研獻策促融合 紅色育人探新徑
團隊通過問卷與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探尋紅色文化與教學融合的有效路徑。通過在兩所學校發放400份關于紅色文化滲透語文教學現狀的問卷,為后續教學方案優化提供扎實依據。在此基礎上,團隊對5位一線教師進行深度訪談。其中,王老師分享的經驗頗具啟發:她常引導學生閱讀《雞毛信》《小英雄雨來》等紅色小故事,借助清明節等傳統節日組織手抄報制作、紅色電影觀看活動,學校每年舉辦的紅色故事演講比賽,更讓紅色基因在互動中扎根。在濉溪縣第一實驗小學,團隊組織小型紅色文化教師座談會,圍繞“紅色精神如何融入課堂”“本地紅色資源如何轉化為教學內容”等議題,與教師們深入探討。教師們的建議,為團隊轉化地域紅色資源、推動紅教融合拓寬思路,讓紅色育人路更加寬廣。
圖4 團隊成員訪談一線教師(徐知琴攝
)

圖5 紅色文化教師座談會(羅大紅攝)
薪火相傳:皖北紅色實踐育初心擔使命
七天里,團隊在“紅色江山紅色路 青春力量青春行”的號召下,循著淮海戰役車轍,遍訪紅色文化遺址,把現場史實轉化為紅色詩歌、心理團輔、紅歌傳唱等沉浸式課程送進兩所鄉村小學。并以問卷、訪談5位教師及座談會的形式,探討紅色文化與課堂融合的有效路徑。成員們在瞻仰中讀懂了“小推車”精神,在授課中感受童心的回響,既收獲了沉甸甸的紅色教學案例,也堅定了把青春故事講給更多人聽的使命。返校后,她們將繼續播撒紅色火種,讓皖北的紅色基因在更大范圍內生根發芽。
通訊員:淮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徐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