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山東大學(威海)商學院大學生社會實踐調研團走進華電國際鄒縣發電廠,就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實踐展開調研,與燃料質檢部負責人王志強圍繞發展歷程、碳排放管理及減碳路徑等進行深入交流,探尋傳統能源企業可持續發展之道。
企業發展歷程:從“魯南明珠”到綠色標桿
鄒縣發電廠的發展是中國火電行業的縮影。1983年,4臺335MW亞臨界機組在魯西南荒灘奠基,奠定“魯南明珠”雛形。此后,企業不斷實現技術突破,1996年60萬千瓦機組投運,2006年山東首臺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投產,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為機組投產題詞,企業成為當時亞洲裝機容量最大的火力發電廠。
如今,電廠總裝機容量達4610MW,擁有8臺機組,曾是亞洲第一大火電廠。從“多發電、發好電”到“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企業始終以“排頭兵”姿態引領行業升級。
環保治理轉型:三維治污體系顯成效
在環保治理轉型方面,企業構建了藍天、碧水、凈土的三維治污協同攻堅體系。大氣污染防治上,“十一五”以來累計投資40億元完成8臺機組全鏈條環保改造,脫硫、脫硝、除塵效率顯著提升,2015-2017年投資10億元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前污染物排放濃度遠優于國家及省標。2020年7月,投資4億余元的煤場全封閉工程竣工,解決了煤場揚塵問題。
固體廢棄物處理走出循環經濟之路,投資6000余萬元建成相關生產線,粉煤灰綜合利用率超80%,脫硫石膏利用率達100%,獲評“山東省循環經濟科學管理十佳示范企業”。
雙碳戰略下的轉型舉措
王志強強調,“雙碳”目標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契機。近年來,企業健全碳排放管理體系,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啟動當日完成首批碳交易,2023年8月獲全國首屆碳市場模擬交易大賽“突出交易表現單位”,碳排放數據準確率連續3年達100%,2025年6月順利通過山東省2024年度碳排放數據核查。通過機組節能提效改造,自2020年起四臺大容量機組每年節約標煤約3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91萬噸。同時,積極布局新能源,多個光伏項目落地,形成“傳統火電+新能源”的多能互補格局。
未來減碳路徑與展望
未來,企業將從多方面推進減碳工作。深化節能提效,推進機組靈活性改造,計劃對部分機組實施改造以降低煤耗,強化入爐煤質管控。拓展清潔能源,加快光伏項目落地,探索“火電+儲能”模式,推進“鄉村振興+光伏”項目延伸。
優化碳資產管理,完善數據管控,組建專業團隊參與碳交易。探索技術創新,分階段推進碳捕集技術應用,試點并規劃相關產業鏈,同時提高固廢高值化利用率。強化人才培養,加強環保與碳資產管理人才培養,為綠色轉型提供支撐。
此次調研展現了鄒縣發電廠從“能源生產大戶”到“綠色低碳標桿”的轉型決心與成效,其經驗為傳統能源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