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大學子舉辦“沿黃實踐行,共護生態美——黃河生態保護社會實踐活動啟動
沿黃實踐行,共護生態美——黃河生態保護社會實踐活動啟動
黃河奔涌,承載著千年文明密碼;生態守護,呼喚著青春力量擔當。這個七月,[團隊名稱]的青年們將奔赴聊城黃河流域,以“沿著黃河遇到海”的熱忱,開啟一場探索生態、傳承文明的實踐之旅,用腳步丈量母親河的生態脈絡,以行動書寫青年護河的擔當。
一、實踐背景:解碼黃河生態密碼
聊城黃河地區,地處魯西平原,黃河、徒駭河等水系交織,孕育了獨特的濕地生態系統,是候鳥棲息的樂園,也是農業發展的沃土。但黃河生態保護仍面臨挑戰,堤岸害獸威脅、生態平衡維護等課題,亟待青年力量參與破解。此次實踐,我們聚焦黃河生態,旨在以調研為筆、科普為墨,繪就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的畫卷。
二、實踐內容:多維行動護黃河
(一)“跡尋河曲,堤護云安”——害獸調研行動(7月12日 - 7月18日)
工作人員將深入東阿縣黃河大壩,化身“生態偵探”。提前勘察場地、研習害獸知識,帶著地質錘、卷尺等工具,對堤壩害獸洞穴、活動痕跡“抽絲剝繭”。通過統計洞穴位置、分析活動規律,摸清害獸“家底”,為后續生態防治提供數據支撐,守護黃河堤岸安全。
(二)“問策生態,共護安瀾”——公眾認知調研(7月12日 - 7月18日)
線上線下齊發力,廣納公眾聲音。線上搭建問卷平臺,聚焦黃河生態保護核心問題,邀公眾“云參與”;線下在黃河沿岸社區、學校、公園設點,志愿者“面對面”講解,回收問卷送環保手冊。從公眾認知中找方向,讓生態保護“聽得見民意,聚得攏合力”。
(三)“科普入萬家,護堤共參與”——社區生態講堂(7月19日 - 7月25日)
走進社區,變身“生態講師”。在廣場、文化中心擺起科普展板,展示害獸(獾、鼠類等 )危害與防治知識;專業人員用“接地氣”的講解,串聯堤岸安全與居民生活;互動問答環節,以鑰匙扣、書簽為獎,點燃居民護河熱情,讓生態保護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
(四)“鄉音話堤防,共探老智慧”——傳統護堤經驗采錄(7月19日 - 7月25日)
對話“護堤老手”,挖掘鄉土智慧。梳理歷史害獸危害、傳統防治經驗,走訪老護堤員、長者,聽他們講“黃河故事”。用錄音、筆記留存珍貴經驗,讓傳統智慧與現代生態保護“握手”,為護堤工作添“土辦法”活力。
三、實踐意義:青春賦能生態未來
對黃河生態而言,我們的調研將為害獸防治、生態保護提供數據與方案,助力筑牢黃河安瀾屏障;對公眾而言,科普與互動將提升生態保護意識,讓“護河”成為全民共識;對青年自身,這是一堂行走的“生態課”,在實踐中讀懂黃河文明,錘煉責任擔當,讓青春在守護母親河的行動中閃光。
沿黃實踐的號角已吹響,的青年們將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扎根黃河生態一線,用調研、科普、傳承的行動,為黃河生態保護注入青春動能。期待與黃河相遇,與生態同行,共繪人與自然共生的美好圖景!(通訊員:陳羽彤 王珂新 )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