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紅色行:志愿教學人在歷史遺跡中與先輩“共鳴”
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暑期社會實踐 通訊員 秦蔡甜
2025年7月,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團隊走進橫山革命紀念展。通過參觀館內陳列事物,觸摸歷史溫度,以實踐之行,感悟先輩熱血,讓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的青春步伐中延續傳承,汲取奮進力量 。
一、初抵舊址:在歷史地標前叩響初心
橫山的夏日微風,裹挾著厚重的歷史氣息。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團隊一行踏上這片革命熱土,“橫山革命紀念展” 的標識率先映入眼簾,瞬間將眾人拉回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
佇立在刻有“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緬懷先烈 傳承精神”的石碑前,陽光照亮石碑上的金色文字,也照亮了實踐隊員們眼中的敬意。石碑上,關于偉大抗戰精神的闡述,如同一部無聲的歷史教科書,訴說著革命先輩們以熱血赴使命、以生命護家國的壯烈篇章。“這不僅是一次參觀,更是一場與歷史的莊重對話。”實踐隊員望著石碑,輕聲感慨,先輩們的熱血擔當,正通過這座石碑,跨越時空傳遞給新一代的追光者。
二、展廳探幽:于歲月細節中解碼革命密碼
踏入室內展廳,歷史的拼圖在眼前緩緩展開。陳列架上,新四軍第一支隊的臂章雖已褪色,卻仍清晰印刻著“抗日救國”的使命;泛黃的作戰地圖里,蜿蜒的紅線標注著先輩們穿梭敵后的戰斗軌跡;還有那封藏在玻璃展柜中的家書,字里行間寫滿對家人的愧疚,更寫滿“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絕 。
一尊持槍挺立的新四軍戰士銅像旁,講解員講述著這樣的故事:當年戰士們身著補丁摞補丁的軍裝,在橫山的山林間晝伏夜出,用簡陋武器與裝備精良的日寇周旋。隊員們圍攏在“新四軍在橫山戰斗記載”展板前,凝視著“伏擊戰”“遭遇戰”的文字記錄,仿佛能看見夜幕下,先輩們潛伏在蘆葦叢中,等待戰機時緊繃的身影;能聽見槍林彈雨里,他們喊出“為了鄉親們,拼了”的吶喊 。這些從歲月深處打撈起的細節,讓革命精神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個可觸可感、有血有肉的靈魂故事。
三、共鳴時刻:讓紅色基因照進現實
參觀途中,展廳角落的“擁軍鞋墊”展品,讓實踐隊員們陷入沉默。粗布縫制的鞋墊上,針腳歪扭卻異常密實——這是當年橫山百姓趁著夜色,摸著黑為戰士們趕制的“武器”。“先輩們守護山河,百姓們守護戰士,這就是軍民魚水情的最好見證!”年輕隊員的聲音里帶著哽咽,這一幕讓大家深刻讀懂“人民就是江山”的分量 。
舊址庭院的交流環節,一位有著多年黨齡的實踐隊員,指著展柜里的舊軍用水壺動情發言:“新四軍精神是‘吃苦在前、為民當先’,我們做志愿教學,就是要把這種精神傳遞給孩子們——讓他們知道,今天的幸福從何而來,未來的責任往何處去。” 這番話讓眾人頻頻點頭,革命精神的傳承,正從歷史追憶,轉化為投身教育、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
四、紅色續航:把精神力量注入奮斗征程
夕陽西沉時,實踐隊員們踏上歸程,橫山的余暉灑在肩頭,更照進心里。此次參觀,不僅是一次歷史回溯,更是一場精神覺醒—— 當大家觸摸到先輩們用過的鋼筆、讀過的《論持久戰》,當講解員說到“戰士們把最后一口干糧留給百姓”,這些具象的“紅色記憶”,已化作團隊前行的動力源 。
“要讓紅色精神在志愿教學中閃光!”返程路上,實踐隊員們達成共識:把橫山的故事帶進課堂,讓孩子們聽懂“初心”的分量;將先輩們的奮斗精神,融入教學幫扶的每一步。這是志愿教學團隊的新使命,更是紅色基因跨越代際、永續傳承的生動注腳 。
歷史的回響仍在耳畔,精神的傳承從未停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教學團隊將以此次參觀為起點,讓革命精神照進現實,用行動續寫新時代的“紅色教案”,讓先輩們的熱血與擔當,在培育祖國未來的征程中,綻放更璀璨的光芒!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