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農村學生手機使用管理及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中小學手機管理與心理干預調研活動正式啟動為響應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基廳函〔2021〕3號)精神,切實關注農村地區(qū)中小學生的手機使用管理以及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近日,一項旨在調查和干預農村學生手機成癮及其心理健康狀況的調研活動在淮北市周邊的多所鄉(xiāng)村中小學正式啟動。該項目由心理健康領域的專家潘俊星教授指導,團隊成員包括心理教師、專職輔導員等多方力量,致力于通過實地調研、行為觀察與心理干預,為農村學生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學支持。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手機已經成為現(xiàn)代生活的必需品。然而,過度使用手機,尤其是短視頻等娛樂應用的沉迷,給中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尤其在農村地區(qū),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為薄弱,部分家庭對于孩子的教育關注度較低,導致學生沉迷手機的現(xiàn)象更加嚴重。根據《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lián)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92.7%的農村未成年人依賴手機,而留守兒童的網絡成癮率顯著更高,這一問題亟需社會各界關注。
針對這一現(xiàn)狀,調研團隊在教育部政策文件的指引下,開展了此次專項調研工作,旨在通過數(shù)據收集、行為觀察、訪談與心理干預等多種方式,深入了解農村中小學生的手機使用習慣以及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為后續(xù)的政策制定和學校干預提供科學依據。

圖1調研隊隊員在與學生們互動
此次調研活動由心理學領域的專家潘俊星教授全程指導。潘教授在手機成癮、短視頻成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領域擁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先后發(fā)表了多篇關于手機成癮的論文,并主持了相關的科研項目。潘教授及其團隊將為此次調研提供數(shù)據支持與學術指導。
項目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學科背景,包括心理學教師、專職輔導員等,擁有不同的技能和經驗。團隊成員將根據自身的專長進行合理分工,確保項目順利推進。此外,團隊還邀請了潘教授親自為項目組成員開展專題培訓,內容涵蓋中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手機成癮的研究前沿、社會調研方法(如問卷設計、訪談技巧、數(shù)據采集等)、科普宣講技巧及心理溝通策略等,為調研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調研工具方面,團隊設計了針對中小學生手機使用現(xiàn)狀以及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家庭關系、生活狀態(tài)的調查問卷與訪談提綱,為后續(xù)的調研工作提供了科學且精準的工具。此外,調研團隊還與淮北市周邊多所鄉(xiāng)村中小學達成了合作意向,調研的覆蓋范圍將涵蓋學生、家長、教師、校領導等多個群體,確保數(shù)據的全面性與代表性。
此次調研活動的內容主要包括量化調研、質性調研和行為觀察三大部分。通過問卷、訪談、家訪等多種方式,團隊將全面調查學生手機使用的行為模式,并結合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家庭互動情況等進行深度分析。


圖2調研隊隊員在進行調研
團隊將發(fā)放問卷,收集中小學生的手機使用行為數(shù)據,并分析留守兒童在網絡使用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問卷將涵蓋多個維度,包括手機使用時長、使用習慣、沉迷程度、情緒波動等內容,以量化的方式為后續(xù)的分析提供基礎數(shù)據。
團隊將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如普通生、留守兒童)進行分層訪談,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與行為表現(xiàn)。同時,還將對家長和教師進行訪談,探討家庭和學校對于學生手機管理的影響。對于留守兒童,團隊還將開展家訪,深入了解他們的家庭環(huán)境、家庭關系以及生活狀態(tài),確保調研結果的全面性與深入性。
團隊成員將在實地調研過程中,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社交互動,尤其是網絡沉迷的相關表現(xiàn)(如注意力渙散、社交退縮等)。此外,團隊還將觀察留守兒童在集體活動中的參與度與情緒狀態(tài),了解他們的行為表現(xiàn),并與其心理健康狀況建立聯(lián)系。


圖3調研隊隊員在關心學生
除了調研工作,團隊還將通過“健康用網,遠離沉迷”主題講座與互動活動,普及手機成癮的危害、識別方法與預防策略。活動形式包括情景劇、小組討論、短視頻案例等,旨在增強學生的健康用網意識與自律意愿。
此次調研活動的開展不僅有助于提高農村學生的手機使用管理水平,還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持,旨在推動農村地區(qū)教育工作的持續(xù)改進與社會責任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