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山東大學鑄界明法調研團成員赴山東恒日律師事務所開展實地調研活動。本次調研旨在圍繞正當防衛案件的實務處理、司法認定問題及制度完善,與資深律師進行深入訪談,以探索司法實踐中的難點和改進方向。
在調研過程中,調研團成員與山東恒日律師事務所專職律師兼黨支部書記進行了一對一訪談。訪談全程錄音并同步記錄要點,核心內容聚焦于正當防衛案件的常見爭議焦點、辯護策略及實務問題。受訪律師業務范圍涵蓋刑事訴訟及建筑工程領域民事訴訟,擁有正當防衛案件代理經驗,通過案例分享揭示了實務中的復雜性。
訪談中,律師詳細介紹了常見爭議焦點,如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界限。以濟南某中學生案件為例:該學生長期遭受校園欺凌,在一次被圍堵時反抗致對方受傷。律師作為辯護人主張構成正當防衛,但司法機關因“帶刀到現場”這一事實,傾向于認定為防衛過當,強調“必要限度”的把握。辯護策略則圍繞核查侵害行為是否正在發生、防衛手段與侵害程度是否相當展開,例如在上述案件中論證防衛的緊迫性和合理性。
針對司法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律師指出自“昆山龍哥案”后,司法機關認定標準雖更謹慎但偏嚴,許多邊緣案件仍傾向于認定為防衛過當。輿論壓力和不實信息傳播是常見阻礙,如某聚眾沖突案件,剪輯視頻引發負面評論干擾司法判斷,導致量刑偏嚴。
在制度完善建議方面,律師提出優化法律條文與司法解釋,如最高法多發布類似“昆山龍哥案”的典型案例,以具體案例明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的界限。同時,建議建設證據指引與量刑指南,細化不同場景(如校園欺凌、街頭沖突)的防衛案件標準,避免同案不同判。
本次調研讓團隊成員深刻體會到正當防衛案件的實務復雜性:案例細節如“帶刀到現場”或“長期被欺凌”微小情節,可能成為認定關鍵,凸顯“個案分析”的重要性。司法機關標準受社會事件和輿論影響明顯,如何平衡“防衛人權益”與“社會秩序維護”仍是難題。律師提出的“典型案例指引”建議具有實操性,相比修改法律條文,案例更能統一裁判尺度。律師群體在推動制度發展中可發揮多重作用,如通過高質量辯護積累案例、借助律協平臺反饋實務難點、普法宣傳減少輿論干擾。
本次實地調研為鑄界明法調研團提供了寶貴意見,后續計劃包括整理訪談錄音形成案例摘要、查閱最高法典型案例分析影響,并聯系其他律所補充“家庭暴力中的正當防衛認定”訪談,豐富調研維度。調研成果將為正當防衛制度的完善提供實務參考,促進法律適用與社會認知的良性互動。
圖文/鑄界明法調研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