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沃土浸潤初心,沂蒙精神跨越山海。 我院“‘醫’路‘興’光”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循著紅色足跡而來,在學習紅色精神、觸摸建黨初心的同時,更以宣講為紐帶,讓沂蒙精神走進不同群體的心田。在多元對話中彰顯“黨群同心、生死與共”的精神力量,書寫醫者傳承紅色基因的實踐篇章。
高校同研沂蒙韻,青春對話悟傳承
南湖紅船的粼粼波光中,實踐團與清華大學學子展開一場關于精神傳承的深度對話。他們將沂蒙精神置于百年黨史的壯闊圖景中,從“最后一粒糧做軍糧”的革命決絕,談到“科研攻堅啃硬骨頭”的當代堅守,以“奉獻”為鑰,叩問紅色基因在青年群體中的現實踐行。紅船所承載的“開天辟地”之初心,與沂蒙大地“生死與共”之擔當在此碰撞,揭示出深層邏輯:精神的傳承從來不是靜態復刻,而是在時代命題的回應中完成創造性轉化——當高校學子以專業所長解民之困、以躬身實踐答時代之問,便是對“為人民謀幸福”最生動的詮釋。
童稚共沐沂蒙情,宣講聲中植信仰
紅船岸邊,實踐團面向四川甘孜藏族小朋友宣講沂蒙精神。用生動故事解構“黨群同心”的內涵,以紅船意象串聯高原與沂蒙的情感共鳴。當孩子們用清澈目光注視紅船模型,用稚嫩聲音重復“軍民情深”,便知精神的傳遞無地域與年齡的阻隔。那些聽過的紅嫂故事、見過的紅船模樣,也在心底凝聚成力量,化作了“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鏗鏘誓言。這份跨越山海的啟蒙,讓“水乳交融”的種子在童真心田扎根,更預示著:紅色基因的傳承,恰是在代際交替中永葆鮮活。
社區共話沂蒙魂,雙輝映暖民生
嘉興社區的煙火氣中,實踐團以“講”帶“做”,讓沂蒙精神與紅醫精神在市井間落地生根。他們講沂蒙紅嫂“以身當橋”的無畏,更學習這份赤誠,為平湖社區獨居老人建健康檔案、為嘉興居民義診送藥;談支前群眾“傾其所有”的熱忱,更化這份擔當為走街串巷教急救、為行動不便者上門問診。居民們憶往昔支前歲月,看今朝醫者躬身服務,恍然悟得:“愛黨愛軍”藏在鄰里互助的血壓儀里,“無私奉獻”寫在慢性病隨訪的手冊上。從嘉興到平湖再到桐鄉,實踐團用聽診器傳遞沂蒙溫度,以腳步聲丈量為民初心,精神的傳承,從來都是“說”與“做”的同頻共振。他們以躬身實踐點亮社區煥新的點滴細節,讓為民服務的初心在磚瓦更新中愈發鮮明,讓奉獻精神如星火般燎原。
參觀實踐兼宣講,沂蒙薪火續根脈
從南湖之畔到桐鄉大地,實踐團的腳步踏遍浙江的紅色沃土與發展現場,從南湖之畔的革命場館到桐鄉的革命烈士紀念館,從中共杭州小組紀念館等紅色場館到涌動活力的企業園區,每一處停留都交織著實踐的沉靜與宣講的熱忱。隊員們在觸摸本地革命基因的溫度中汲取力量,又將沂蒙精神的火種播撒開來——用“最后一粒糧做軍糧”的赤誠呼應紅船啟航的初心,以“用身體當橋墩”的無畏呼應身邊的奉獻故事。一路行,一路學,一路講,沂蒙精神就這樣跨越山海,在與浙江的紅色記憶、時代實踐的交融中愈發鮮活,讓“黨群同心”的信仰,在步履所至的每一次交流里,流淌成跨越地域的精神長河。
沂蒙精神的火種隨宣講隊伍流轉,在與不同群體的相遇中,與紅船精神的光芒交相輝映。作為醫者,新時代青年既以紅船初心校準航向,更以沂蒙精神淬煉擔當,讓這份跨越山海的信仰,在守護生命的征程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