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課堂踐初心 青春聚力興三農——生態與環境學子調研“稻蝦共作”解鎖鄉村振興生態密碼
來源:安徽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赴蕪湖“河蝦阡陌行——稻蝦結合對農業經濟發展調研及農業環保宣講”本科生實踐團隊
這個暑假,安徽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赴蕪湖“河蝦阡陌行——稻蝦結合對農業經濟發展調研及農業環保宣講”本科生實踐團隊帶著課堂上學習的專業概念,一頭扎進了繁昌的稻田,去探尋“稻蝦共作”模式背后的科學邏輯以及它給鄉村帶來的真實改變。
稻蝦田間探模式,青春助力產業興
七月,團隊一行人前往繁昌區平鋪鎮開展實踐活動,實地參觀當地稻蝦綜合種養產業基地,助力鄉村產業發展與環保理念傳播。
在基地,團隊成員走進生產車間,近距離觀摩小龍蝦分揀流水線。智能化與人工協作的生產場景,讓同學們直觀地了解了稻蝦產業的加工環節。隨后,團隊來到戶外養殖區域,與基地技術人員交流。技術人員詳細講解稻蝦共作模式,從水稻種植與小龍蝦養殖的周期協同,到生態調控、疾病防治等關鍵技術,同學們認真聆聽、記錄,深入探究稻蝦結合對提升農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作用。
除了接收知識外,團隊還圍繞農業環保展開交流,向基地人員宣講生態養殖、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等知識,推動環保理念融入產業發展。
此次參觀實踐,讓團隊成員走出課堂,在真實產業場景中調研學習。通過與一線從業者交流,既深化了對稻蝦綜合種養模式的認知,也為后續開展農業經濟發展調研、環保宣講積累了實踐素材,以青春力量助力鄉村產業振興與生態保護協同推進。
調研賦能產業振興,實踐助力鄉村發展
依托“行走的思政課”實踐育人平臺,團隊聚焦當地稻蝦共作、特色農產品培育、農旅融合三大核心產業,通過深入座談、實地勘查與問題梳理,形成多項針對性成果,為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專業支撐。
目前,團隊已將匯總形成的《繁昌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及專項建議提交當地基層組織,其中多項優化思路獲認可。在稻蝦共作領域,團隊針對龍蝦逃逸問題提出優化方案,建議通過改良攔網材質與結構設計強化防逃效果,并結合生態養殖原理完善水質管理流程,助力降低養殖損耗;圍繞特色農產品,團隊建議通過“農事體驗+電商推廣”結合模式擴大市場影響力。據了解,當地已計劃結合調研建議推進攔網改造試點與農產品品牌推廣活動。團隊負責人表示,后續將持續跟蹤成果落地情況,以“調研—反饋—優化”的長效機制,讓專業知識真正扎根鄉村土壤,用實踐行動為繁昌鄉村產業升級注入青春動能。
回望這趟實踐,從對著課本推演“稻蝦生態位”,到聽農戶說“這樣養出來的稻子,孩子吃著放心”——團隊成員終于讀懂:所謂“生態”,從來不只是冰冷的指標,更是能讓土地更肥沃、日子更紅火的溫度。
生環人的使命,或許就是把這些藏在田野里的智慧,用科學的方式提煉、傳播,讓更多人看見:保護生態不是負擔,而是通往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