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溯紅色記憶,感悟抗日精神 踏入家鄉抗日紀念館,“沙洲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的字樣莊重醒目,瞬間將人拉回那段烽火歲月。展廳里,“中華怒吼——沙洲淪陷之前的抗日救亡運動”“日軍在沙洲地區的暴行”“沙洲淪陷國恥家恨”等板塊,以詳實的文字、珍貴的老照片和實物,還原了往昔的苦難與抗爭。
從日軍鐵蹄踐踏下沙洲百姓的悲慘遭遇,到“江抗”東進后燃起的抗日烽火,每一段史實、每一個故事,都傳遞著堅韌不屈、浴血奮戰的抗日精神。先輩們為守護家鄉、抵御外敵,舍生忘死、前赴后繼,這份熾熱的家國情懷與抗爭意志,歷經歲月沉淀,成為家鄉文化底蘊中最厚重的底色。
二、挖掘紅色資源,激活鄉村文化 鄉村文化振興,離不開本土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家鄉的抗日歷史,是獨有的紅色IP,蘊含著強大的凝聚力與感召力。抗日紀念館作為紅色文化載體,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傳播抗日精神的前沿陣地。
館內陳列的舊槍炮、老物件,講述著戰斗的艱辛;沙盤模型重現了“江抗”東進的戰略布局;墻上的名單與事跡,銘記著無名英雄的奉獻。這些可觸可感的紅色元素,是開展鄉村文化活動的鮮活素材。通過組織村民參觀學習、舉辦紅色故事分享會、開展抗日精神主題宣講,能讓鄉親們重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讓紅色基因在鄉村扎根傳承。
三、以文化人,凝聚振興力量 抗日精神的內核,是愛國、擔當、奮斗,這與鄉村振興的價值追求高度契合。在鄉村振興實踐中,傳承抗日精神,就是要以文化人,凝聚起干群一心、共促發展的強大力量。
面對鄉村發展的難題,我們可以從抗日先輩的抗爭中汲取勇氣與智慧。黨員干部帶頭傳承擔當精神,主動作為、攻堅克難;村民們發揚奮斗傳統,積極參與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通過文化賦能,讓抗日精神轉化為鄉村治理的“軟實力”,成為推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精神引擎。
四、創新傳播,讓紅色文化“活”起來 在新媒體時代,傳播鄉村文化需緊跟潮流、創新形式。利用短視頻、直播等平臺,將抗日紀念館的故事、家鄉的紅色歷史生動呈現。拍攝“紅色足跡”系列短視頻,講述紀念館展品背后的故事;開展“云游紀念館”直播,讓更多人足不出戶感受家鄉抗日精神的魅力。
同時,打造紅色文化創意產品,將抗日元素融入文創設計,開發書簽、明信片、主題手辦等,以年輕群體喜愛的方式傳播紅色文化,吸引更多人關注家鄉、助力鄉村振興。
五、紅色引領,繪就振興畫卷 傳承抗日精神,賦能鄉村文化振興,最終要落腳到實踐成果上。以紅色文化為引領,打造鄉村文化旅游線路,將抗日紀念館與鄉村生態景觀、特色產業串聯,發展紅色旅游+生態農業、紅色旅游+民俗體驗等新業態,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同時,以抗日精神涵養鄉風文明,培育愛國愛家、團結互助的村風民俗,讓鄉村既有“顏值”又有“氣質”。讓紅色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亮麗名片,吸引人才回流、資本匯聚,為家鄉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家鄉的抗日精神,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寶貴財富。從抗日紀念館的歷史回溯中,我們汲取力量、明晰方向。傳承紅色基因,創新文化傳播,讓抗日精神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綻放新光彩,我們定能繪就產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的美好畫卷,讓家鄉既有文化厚度,又有發展熱度,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書寫屬于我們的時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