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索智慧農業實踐路徑,將高校專業知識與農業生產實際結合,助力農場實現種養管理優化與品牌升級,南京審計大學智控鄉野團隊的六名隊員于七月伊始,走進南京市江寧區豐碩歡樂農場,開啟了為期三天的實踐活動。選擇該農場,是因其在智慧農業技術應用上具備一定基礎,且正處于種養管理與品牌宣傳的優化階段,實踐需求與團隊專業方向高度契合,能為團隊提供真實的實踐場景。
圖一團隊成員在豐碩農場門口的合影
豐碩歡樂農場占地約150畝,是以特色果蔬種植、智慧農業技術試驗及農產品展銷為核心的綜合性農場。農場主要種植高架草莓、水果黃瓜、葡萄等作物,其中“高架草莓-水果黃瓜”輪作模式是其標志性特色。當前,農場采用“種養結合、技術賦能”的管理方案,通過水肥一體化、智能環境調控等設備實現精準種植,品牌宣傳則主打“科技賦能原生態”調性,強調農產品的綠色品質與背后的智慧農業技術支撐。
南農小愛黃瓜棚內,翠綠的果實掛滿藤蔓。隊員們手持平板、相機,跟隨農場負責人高鳳元老師穿梭在棚舍中,對不同生長階段的黃瓜進行拍攝。平板屏幕上,“果距20厘米為宜”“疏葉需保留通風間隙”等字樣隨鏡頭移動實時標注。隊員們同步記錄的株高、結果數、每日生長量等數據,將與這些標注信息一同匯入黃瓜生長監測表。這份表格將作為檢測智慧農業設備運行效率的基礎參照,通過比對設備投入前后的作物生長指標,驗證其對種植效率的提升作用。農場采用的“高架草莓-水果黃瓜輪作輕簡高效生產技術”方案,是通過高架栽培設施實現草莓與水果黃瓜的季節性交替種植,既減少土地連作障礙,又通過統一的環境調控系統降低管理成本,同時提升單位面積產量與作物品質。依據該方案,盡管當前草莓因季節處于休果期,隊員們仍對棚內溫濕度等環境參數進行細致記錄,這些數據將為后續草莓種植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圖二“高架草莓-水果黃瓜輪作輕簡高效生產技術”方案
圖三隊員們在“南農小愛”黃瓜棚中采摘測量學習
在農場的實踐基地內,金屬試驗臺上排列著各類儀器,管線交錯的設備旁擺放著標注“土壤樣本”的密封罐。隊員們圍在操作臺前,聽農場技術員介紹水肥一體化系統的運行邏輯。當講解到土壤濕度傳感器的埋設深度時,一名隊員立刻用手機拍攝下演示過程,打算與理論課內容對比驗證。在大棚一側,技術員指著布滿孔隙的棕色濕簾墻解釋道:“風機啟動時,空氣穿過濕簾,水分蒸發會帶走熱量,這是大棚降溫的關鍵設計。”另一側的智能灌溉展示區,隊員們通過豐碩公司自主研發的模擬系統,直觀看到涌泉灌、滴灌等不同灌溉方式對作物根系的影響。展示架上,不同生長周期的作物樣本被分類陳列,為團隊后續分析智慧農業設備的應用效果提供了實物參照。

圖四、圖五農場負責人高鳳元向隊員們展示土壤樣本和機器設備
農產品展銷棚內,長桌上擺放著農場特色瓶裝牛肉醬,標簽上的“農場自制”字樣格外顯眼。隊員們圍站在展臺旁,繪圖板架在折疊桌上,筆尖在紙上勾勒——陶罐造型的瓶身外,紅辣椒與麥穗圖案已初具雛形。討論間隙,有人指著窗外的大棚說:“得讓圖里有農場的影子。”隨即在背景處添上簡約的棚頂線條,這與農場主高老師“加些棚架元素”的想法恰好呼應。
本次實踐的核心目的是探索智慧農業技術在農場實際場景中的落地路徑,通過專業知識助力農場解決種養管理與品牌宣傳中的實際問題。圍繞這一目的,團隊聚焦三個主題展開實踐:一是智慧種養數據采集與分析,旨在為設備效果驗證與種植方案優化提供依據;二是智慧農業設備應用調研,了解技術實際運行中的優勢與待改進點;三是品牌宣傳素材升級,提升農場展示與產品包裝的吸引力。
實踐過程中,隊員們通過跟隨高鳳元老師及技術員實地學習,掌握了農場輪作方案的實施細節、水肥一體化系統的運行邏輯等;通過拍攝記錄黃瓜生長數據、棚內環境參數,發現當前智慧設備的效果缺乏長期數據支撐,輪作方案的精細化調整需更多生長周期的數據積累;通過觀察展銷棚與展示區,注意到品牌宣傳素材陳舊,未能充分體現農場的智慧農業特色。這些發現引發團隊思考:如何將課堂所學的數據分析、視覺設計等知識轉化為可操作的農場優化方案?
為解決這些問題,隊員們與高老師及技術員多次溝通,明確農場的實際需求與技術瓶頸;通過小組研討,結合農業管理、數據統計等專業知識,形成初步建議;同時參考智慧農業領域的調研文獻,確保建議的科學性。最終得出結論:針對種養管理,建議建立長期數據監測體系,定期比對設備運行數據與作物生長指標,為輪作方案調整提供數據支撐;針對品牌宣傳,建議更新展示區圖片為此次拍攝的黃瓜特寫、藤蔓長勢等素材,在產品包裝中強化智慧農業元素,如在牛肉醬標簽上添加“智慧種植原料”說明。
從行業趨勢來看,智慧農業正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方向,精準種植、數字化管理、品牌化運營已成為提升農業效益的關鍵路徑。但目前許多中小型農場仍面臨技術應用不深入、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此次實踐既是高校服務農業的具體嘗試,為農場提供了貼合實際的優化建議,也為團隊探索專業知識與農業生產的融合模式積累了經驗。
實踐基地的展示區,墻面圖片略顯陳舊。隊員們取出相機,對著南農小愛黃瓜的特寫、棚內藤蔓的長勢拍照,準備替換掉舊圖。三天里,這些年輕的身影時而在棚內記錄數據,時而圍坐討論宣傳圖配色,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助力農場發展。未來,團隊希望能與農場建立長期合作,持續跟蹤智慧農業技術的應用效果,以青春力量為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場智慧升級添磚加瓦。
圖六在葡萄藤長廊合影留念
文字作者:劉安雅
圖片作者:蘇暄雯、王瀚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