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號召,探索文旅產業與鄉村振興的融合路徑,7月19日,南京審計大學“數承紅韻”實踐團隊走進南京響堂景區,開展了一場聚焦鄉村文創、特色業態與藝術賦能的實踐調研活動,在感受田園氣息的同時,探尋文旅融合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新可能。

實踐團隊首先在景區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開啟實踐之旅。漫步響堂景區,仿佛置身一幅靈動的山水畫卷——這里沒有過度商業化的喧囂,只有青山環抱的靜謐、田疇交錯的質樸與草木蔥蘢的生機,原生鄉村氣息撲面而來,居民與文化產業融為一體,給團隊成員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實踐的最開始,團隊與堂屋文創產品負責人展開深入訪談,重點調研文創產品的開發理念與業態模式。負責人介紹,堂屋文創始終堅持“在地元素”表達,以響堂特色的梔子花為核心元素,精心開發設計出香薰、晶石、胸章、冰箱貼、帆布袋等一二十種文創產品,其中梔子花晶石憑借獨特的自然質感與地域符號屬性,成為銷量最佳的“明星產品”。團隊成員觀察到,這些產品從設計到推廣都緊扣梔子花元素,真正實現了“實用與紀念兼具、特色與美學融合”,成為游客承載響堂記憶的重要載體。這讓團隊清晰認識到,文創產品的生命力在于對本土特色的深度挖掘,為研究鄉村文創的差異化發展路徑提供了典型樣本。

團隊一行還走進了“回藝SPACE:非遺體驗空間”進行文創產品形式調研。這里陳列的掛件、冰箱貼等非遺文創產品做工精巧,透著濃郁的文化韻味與匠心溫度,隊員們圍繞“非遺元素與鄉村文旅的結合路徑”“非遺文創的數據化傳播”等問題展開討論,為后續研究積累豐富的一手素材。


轉向景區特色休閑產業——梔咖啡時,團隊將調研焦點放在鄉村元素與商業運營融合。店鋪環境優美,布景獨特,既具當地特色又不乏巧思。隊員們與主理人進行交流采訪,了解到梔咖啡以梔子花為主題,其特色單品梔香拿鐵深受顧客喜愛。主理人介紹,為融入鄉村氣息,飲品曾采用小竹筐、小竹籃作為容器,還加入梔子花造型冰塊,并推出客人參與咖啡制作的互動環節,增強了消費者的體驗感。團隊成員還品嘗了特色咖啡,親身感受“咖啡+鄉村”的獨特魅力。

下午,實踐團隊來到不空藝術共創空間,探尋以“藝術賦能鄉村”的多樣化文旅產業實現路徑。推開玻璃門,左邊是開放式的茶歇區,原木長桌隨意擺放,墻上掛著本地畫家的作品,角落里立著用枯樹枝和陶土捏成的裝置藝術,淡淡的松木香撲面而來。團隊與主理人超超展開訪談,了解到“不空”源于“空即不空”的哲學理念,核心價值是打造“文化生活空間”,通過藝術賦能鄉村。空間引入了舞蹈、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結合響堂特色開展摘艾草、采茶等研學活動,還舉辦徒步活動、小型沙龍等,形成了豐富多元的業態。

訪談中,各方對于文旅發展的見解給團隊帶來諸多啟發。堂屋文創負責人強調,優秀文創需兼顧“美學表達”與“在地特色”,要挖掘獨特IP,避免同質化;梔咖啡主理人分享了通過產品升級和互動體驗提升消費黏性的經驗;不空藝術共創空間主理人則指出,鄉村文旅應注重“生態構建”,實現資源互通、優勢互補。
“從梔子花文創到藝術共創空間,響堂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文旅‘小而美’的生命力。”一位隊員在實踐日志中寫道,“這里的每一個業態都扎根在地文化,又融入創新思維,這正是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這一次響堂之旅,不僅讓團隊在青山綠水間觸摸到鄉村振興的鮮活脈搏,更在與每一個業態的深度對話中,讀懂了“在地性”與“創新性”共生的密碼。當梔子花從山間草木搖身一變為貫穿文創、餐飲、藝術的文化符號,當非遺手藝在體驗空間里重煥生機,當藝術共創成為人人可參與的生活場域,我們真切看到:鄉村文旅的生命力,從來不在于規模的宏大,而在于對本土文化的敬畏與創造性轉化。這也為團隊探索文旅產業與鄉村振興的融合路徑提供了鮮活樣本,進一步對如何賦能紅色文旅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有了更清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