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初心如熾。為深入探索公共數據開放與紅色文旅產業鏈的融合路徑,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的創新傳播,7月17日,南京審計大學“數承紅韻”實踐團隊走進曉莊社區黨史教育館,在實地探訪中挖掘紅色數據價值,為紅色文旅高質量發展尋找青春答案。


實踐團隊將調研重點放在場館紅色資源開放情況上,首先參觀了曉莊社區黨史教育館的三層展廳,以此學習優秀紅色數據開放案例。團隊成員的足跡從一樓曉莊歷史科普區開始延伸——社區自制的三分鐘微視頻里,當地發展脈絡清晰可見;拾階而上至二樓的形勢文化博物館,這聚焦了1927至1930年曉莊的主要行動;而三樓的曉莊黨史展區更令團隊成員印象深刻,它以曉莊10位革命烈士事跡為主線敘述曉莊革命史,圖文并茂展示紅色曉莊百年歷程,訴說那段風雨如晦中依然堅守的革命往事。在馬名駒、袁咨桐等烈士的事跡展前,隊員們久久佇立,烈士墻上那一雙雙堅定而又充滿光亮的眼睛穿越近百年時光,與青年學子的目光在展廳交匯,革命先輩以生命踐行信念的赤誠,在寂靜展廳中激蕩起跨越時代的精神共鳴。


實踐過程中,團隊著重梳理了曉莊社區與金陵科技學院、曉莊師范等高校的共建案例,以及與消防隊、銀行支部的合作檔案,這些實踐成果涵蓋了資源共享、活動聯動等多方面內容,為研究紅色文旅數據共享模式提供了鮮活樣本,讓團隊對不同主體間的數據共享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隨后,團隊成員與曉莊社區黨史教育館工作人員馬艷老師展開深度訪談。圍繞公共數據開放對紅色文旅的賦能作用,雙方就紅色文創產品的現狀與發展展開探討。馬老師提到,當前紅色文創可能存在特色內涵不足、購買渠道較窄等問題,而公共數據開放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通過挖掘紅色資源的獨特故事,能讓文創產品更有“魂”;借助數據平臺拓寬線上渠道,也可打破實地購買的局限。

團隊成員向馬老師介紹了實踐項目的理念,雙方就館校共建達成初步共識。館方表示愿意提供宣講場地并組織黨員觀眾,為紅色文化傳播與數據研究搭建合作共建平臺。
“曉莊的紅色歷史不該藏在展柜里,更應通過數據‘活’在新時代。”一位隊員在實踐筆記中寫道,“公共數據開放就像一把鑰匙,能打開紅色文旅產業鏈的更多可能。”此次實踐讓團隊深刻認識到,只有將歷史資源轉化為數據資產,才能讓紅色基因在數字時代傳得更久、更遠。
風好正是揚帆時,此次實踐后,團隊成員將繼續紅色根脈的數字化傳承之路,以數據為筆,書寫新時代的傳承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