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點綠成金”記:錦鯉躍龍門,方艙生金耳,葫蘆繪新篇
禾下數耘,田間智變。8月4日8時,山東大學商學院“綠途同富·溯源踐行”社會實踐團隊走入山東省聊城市,開啟調研這片以創新驅動產業發展,以科技煥發生態價值熱土的考察之旅。
錦鯉之都 鯉賽為龍
天下錦鯉,首屬高唐。行走在聊城市高唐縣,團隊成員親眼見到一條小“錦鯉”跨過馬頰河,徒駭河流鑄的龍門成為龍頭產業的來蹤去跡。高唐縣抓住中魚協行動機遇,貫徹上級政府提質增效工作部署,以錦鯉產業為首,以技術研標準、大賽擴影響、互聯網+筑龍門,打造出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品、娛、游、購、賞兼備的水產業。更有高唐縣三十里鋪鎮,抓住錦鯉大賽之風,互聯網之雨,使其錦鯉產業借互聯網
+比賽的新風雨,化作一條產業發展更加融合,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更加顯著的“龍”產業。
三物解三無 文智起金屋
進入聊城臨清市尚店鎮司洼村,隊長劉新正怎么也不敢將這個滿滿科技氣的村莊同他印象中那個無產業、無領頭、無資源的三無村子掛鉤。看著瞠目結舌的隊員們,村民將隊員帶到金耳方艙前,通過智能化控制系統,廢棄集裝箱竟也能變成致富黃金屋。原來,依托“三物融合,綠色循環”理論,司洼村通過耦合植物生產、動物轉化、菌物分解三大生物過程,開創性構建“菌菇產業生態循環系統”,并通過“黨建+庭院經濟”模式,讓綠色循環經濟惠及到更多群眾。
“產業要想存活就必須賦予其文明”,看著琳瑯滿目,充滿文化氣息的糕點,從金耳方艙走進尚店鎮糕點工坊的隊員們仿佛又走進了另一個黃金屋。面對各式新型糕點層出不窮,傳統糕點日暮途窮的困境,尚店鎮糕點工坊選擇扎入深厚的文化土壤,以文化點亮糕點之睛,在與文化遺產融合的過程中,糕點工坊成功破簡生春,走向新生。
福祿葫蘆 紋畫文化
小葫蘆,兩頭圓;掛腰間,不起眼。可聊城市東昌府區的小葫蘆肚子里,裝下的是全國葫蘆市場的75%份額。這一次,實踐團隊來到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葫蘆市場,來探尋這小小葫蘆里裝著的大學問。從“蟈蟈葫蘆”到花樣葫蘆,從葫蘆加工到葫蘆文化,東昌府區葫蘆產業老樹新花的背后,是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將非遺傳承與文化產業有機結合,構建起了多位一體的文化旅游融合新業態。
回顧聊城市調研之旅,無論是底蘊深厚的錦鯉之鄉、葫蘆寶地,還是物、人、財三無之所,各地在抓住潮流機遇,把握政策走向,緊隨科技發展,追求綠色循環后,皆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體系。而“綠途同富·溯源踐行”團隊經過此次調研,在回答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推動鄉村振興這一時代命題上,也有了更多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