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河海大學福建湄洲島海岸生態科普小分隊聯合河海大學海岸生態守護科普宣講實踐團、濱海濕地地貌演變與生態修復考察團赴福建莆田湄洲島開展以“海岸帶保護修復科普創作及宣傳”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團隊圍繞海岸帶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典型工程,聚焦公眾參與與生態認知,通過訪談交流、實地調研與科普傳播等多元方式,深入探訪生態工程建設成效與生態文明理念的基層落地情況。
當天上午,實踐團首先前往湄洲島國家旅游度假區生態資源局,采訪了鄭金杰科長。鄭金杰就沙灘生態演變、紅樹林功能與保護、公眾參與機制以及臺風對海岸帶系統的沖擊與響應等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講解。他指出,湄洲島近年來通過引入生態修復理念,采用“人工補沙+植被覆蓋+紅樹林種植”等組合措施,在有效減緩沙灘侵蝕的同時,也顯著提升了海岸生態系統的整體穩定性。鄭金杰特別強調,公眾的廣泛參與是生態工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環,希望青年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科普傳播和基層環保實踐。

中午,實踐團在莆田市湄洲島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設計施工總承包(EPC)項目總經理毛求鋒的帶領下,實踐團前往紅樹林藍碳增匯工程建設區域進行實地調研。毛經理詳細介紹了紅樹林的種植過程、生長狀況、生態功能及其在碳匯交易和氣候應對中的潛力。同時,他向團隊成員演示了松木樁固沙、吹沙填筑等關鍵施工技術,并講解了這些生態工程背后的設計邏輯和適用條件。

隨后,實踐團在項目部座談交流,了解了該項目的整體規劃、資金結構、施工周期與考核機制,加深了對生態修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認識。
下午,團隊前往黃金沙灘修復工程現場進行考察。該項目目前已進入驗收階段,通過人工補沙和岸線調控手段,成功緩解了濱海侵蝕趨勢。毛經理現場介紹了沙源采購、沙質檢測、施工過程控制等關鍵細節,并與團隊就生態工程設計與自然系統兼容性展開深入討論。實踐團隨后圍繞項目實施目標、技術方案、環境影響與公眾參與機制對毛經理進行了系統訪談,獲取了寶貴的一線調研資料。
為進一步增強傳播效果和公眾互動,團隊同步開展了主題科普視頻拍攝與線下問卷調查活動。在島內多個點位發放調查問卷,收集了游客與居民對海岸帶生態保護工作的認知與態度。結果顯示,大多數受訪者支持生態修復行動,認同其對防災減災和景觀環境的積極作用,但對具體技術細節了解仍不充分,表明提升科普普及度仍具空間。

本次實踐活動實現了“工程研學+科普創作+公眾調研”的有機融合,不僅讓團隊成員深入一線,系統掌握了海岸帶生態修復工程的基本原理與實踐路徑,也鍛煉了社會調研與傳播表達的綜合能力。團隊將繼續依托專業優勢與國家級項目平臺,持續推動生態理念在基層的傳播與落地,為美麗中國建設和海洋生態安全貢獻青春力量。
撰稿人:張熠珺 王佑齊
照片:蔣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