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胡嘉林,蔣麗香)2025年7月25日至8月5日,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探索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百縣千鎮萬村”湖南行社會實踐團澧縣分隊5名學子,奔赴澧縣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圍繞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核心任務,開展為期12天的深度調研。通過發放并回收有效問卷26份,訪談基層干部1人,村民代表25人,結合日志記錄、實地走訪等形式,解鎖澧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的“發展密碼”,在實踐中深化國情認知、汲取奮進力量。
葡萄產業驅動,激活城鄉經濟“新引擎”
澧縣葡萄種植歷史悠久,是當地極具代表性的特色產業 。在澧縣澧南鎮,調研隊見證葡萄產業撬動城鄉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這里曾因葡萄銷售渠道單一、品牌雜亂,陷入增產不增收困境。如今,當地成立葡萄產業合作社,整合種植戶,引入先進種植技術,打造“澧縣葡萄”區域公用品牌,對接大型商超、電商平臺,還開發葡萄深加工產品,延伸產業鏈。問卷顯示,超30%種植戶因產業升級實現增收,“以前葡萄賣不上價,現在有了品牌和深加工,身價翻倍,城里消費者也能吃到咱正宗的澧縣葡萄!”種植戶張大哥興奮說道。實踐隊員嚴佳通過查詢各種資料在調研日志中寫道:“葡萄產業聚能,讓鄉村經濟活起來,搭建起城鄉供需橋梁,小葡萄串起城鄉融合大文章,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樣本,助力城鄉資源雙向流動。” 該模式通過產業協同,打通城鄉經濟循環堵點,推動澧縣葡萄產業從“種得好”向“賣得好、效益好”轉變。

紅色基因鑄魂,繪就城鄉宜居“新畫卷”
澧縣是革命老區,擁有豐富紅色資源,如紅軍閘、王家廠革命舊址等承載著厚重紅色記憶 。走進澧縣王家廠鎮,“紅色基因鑄魂,文旅融合育人”的治理創新實踐徐徐展開。當地深挖王家廠革命舊址紅色文化內涵,修繕舊址、打造紅色教育展廳,推出紅色研學路線,同時串聯周邊生態田園景觀,發展鄉村文旅。實踐隊員楊思怡走訪時,用鏡頭記錄下周末游客在紅色展館聆聽革命故事、在田園采摘游玩的熱鬧場景。“既傳承紅色精神,又讓村民吃上‘旅游飯’,城鄉居民共享文化與生態福利。”楊同學感慨。調研發現,融入紅色文旅元素的鄉村治理,提升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熱情,吸引城市人才、資本回流,推動城鄉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協同優化,讓宜居宜業成為城鄉融合鮮明標識,讓紅色基因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煥發光彩。
青春視角思考,貢獻城鄉發展“新智慧”
調研中,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澧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的成效與潛力,也發現葡萄產業存在同質化競爭、紅色資源挖掘深度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隊員們通過詢問老師、查詢資料對本次活動不足提出建議:推動葡萄產業差異化發展,結合各鄉鎮土壤、氣候特點,打造“一鎮一特色葡萄品種”產業矩陣;深化紅色文旅融合,開發沉浸式紅色劇本殺、夜間紅色主題燈光秀等項目,聯動澧縣周邊紅色旅游區縣,打造紅色旅游環線,吸引更多游客。隊員們表示,“深入澧縣調研,讓我們讀懂國情農情,明晰青年責任,要把調研報告寫在城鄉大地上,為澧縣城鄉融合注入青春動能!”

此次澧縣之行,是一師“百縣千鎮萬村”湖南行社會實踐團隊員們投身社會實踐、踐行青春使命的生動實踐。調研不僅為澧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提供青年觀察,更讓學子們在行走中厚植家國情懷。在未來,期待一師學子繼續以青春之智、青春之力,融入澧縣乃至湖南城鄉發展浪潮,為繪就“十五五”城鄉融合壯美畫卷,貢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