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蘇曼琪)2025 年 7 月 31 日至 8 月 6 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百縣千鎮萬村”湖南行社會實踐團津市分隊 4 名學子,深入津市市稅務局鳳凰路辦公區及橋北社區、建設路等基層一線,圍繞“基層治理創新賦能鄉村振興”主題開展深度調研。通過 20 份有效問卷、3 次深度訪談、5 處實地走訪,隊員們解鎖了津市市在城市治理中“精度與溫度辯證統一”的創新密碼,更在行走的思政課堂中筑牢了“為民服務”的紅色信仰。
一、治理密碼:小創新激活大民生
亮點一:紅色基因鑄就“柔性執法”新實踐
在津市市橋北社區,分隊聚焦流動攤販治理難題,挖掘 出深植于紅色傳統的治理智慧。通過訪談城管執法人員,隊 員們發現津市創新推行《柔性執法清單》,將“首違不罰” 原則與“為民解憂”的紅色精神相融合。最具代表性的是建 設路“早餐綠色通道”項 目:
制度溫度化:攤販在限定區域(校門50 米外)、時段( 早 6:00-8:00)合規經營,可免除費用、獲得統一設施;信用賦 能:建立攤販信用積分制,合規者享優先續期權,違規者動 態退出;多元共治:社區搭建協商平臺,居民、攤販、城管 共同制定規則。

“這不僅是管理創新,更是‘群眾路線 ’的當代實踐。” 隊長蘇曼琪在調研 日志中寫道 ,“ 當一位攤販大叔說出‘現 在能挺直腰板做生意了’,我真正讀懂了紅色政權‘為人民 服務 ’的分量。”
亮點二:數據精度守護民生溫度
面對橋北社區垃圾清運難題,分隊發現津市正試點“動 態智能清運系統”:
通過垃圾桶容量傳感器實時監測, 自動觸發清運指令; 針對老舊社區巷道狹窄問題,將清運時段精準調整至早高峰 前(5:00-6:30);夏季高溫期早間作業量提升 40% ,確保居 民出門時環境整潔。


該系統使早6 點前清運完成率提升30%,居民滿意度達 80%。這一案例生動詮釋了“精度為骨、溫度鑄魂” 的治理 哲學。
二、青春淬火:紅色沃土滋養報國志
調研中,隊員們將治理實踐與紅色教育深度融合:
1. 行走的思政課:在津市城管局黨史展廳,隊員們通過 “繡花精神”與當代治理案例的對照,理解黨“從群眾中來, 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傳承。
2. 青年智慧獻策:分隊提出兩項建議——將“早餐綠色 通道”模式推廣至鄉鎮集市,激活鄉村經濟毛細血管;建立 “紅色治理案例庫”,為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的津市樣本。
3. 信仰扎根:“陳姨被地磚絆傷的故事讓我徹夜難眠。”隊員歐陽予璐在研討會上感慨,“作為未來教師 ,我要教會 學生:所有政策的終點,必須是人民的笑臉。”
此次津市之行,既是解碼基層治理的實踐課堂,更是一 場滌蕩心靈的紅色洗禮。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百縣千鎮萬村”湖南行社會實踐團津市分隊隊員們用腳步丈量出“精度與溫度” 的治理辯證法,用真情體悟到“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當 青春熱血遇見廣袤的湘土大地,一師學子必將以此次調研為 起點,將論文寫在三湘四水間,把信仰鑄就在育人征程中,為湖南“十五五”發展注入澎湃的青春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