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關于加強老年人權益保護的號召,探索代際互惠的法治宣傳路徑,7月5日,山東財經大學“法”潤青銀社會實踐團隊前往濱州市博興縣京博養老院和博昌社區,開展以“防范電信詐騙,守護老年幸福”為主題的法治宣傳活動。活動通過情景模擬、問卷調研、互動訪談等形式,深入了解老年人防詐意識現狀,并針對不同群體特點開展精準宣傳,為構建老年友好型法治社會提供實踐參考。
技術鴻溝下的防詐困境:養老院里的認知突圍 清晨8時,團隊成員抵達京博養老院。活動開始前,志愿者對院內30位老人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3%的老人表示“很少使用智能手機”,67%曾遭遇過電信詐騙信息,但僅有12%能夠準確識別常見騙局。這一數據讓團隊成員意識到,技術使用障礙與信息獲取渠道單一,正成為老年人防詐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頸。
圖為"法"潤青銀團隊創新開展"代際反詐小課堂"。魏一佳 供圖
“阿姨,如果接到‘中獎’電話說要先交稅,您會怎么辦?”在“劇本演繹”環節,78歲的張奶奶面對志愿者的提問,毫不猶豫地回答:“這么好的事,當然要趕緊交錢領獎啊!”這番對話引得現場一片笑聲,卻也暴露出老人們面對騙局時的典型思維模式。經過志愿者詳細講解詐騙套路后,張奶奶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好事’都是坑人的!”
活動結束時,養老院負責人表示:“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特別適合老年人,希望以后能定期舉辦。”
社區防詐新挑戰:當詐騙披上“熟人”外衣 下午2時30分,團隊來到博昌社區活動中心。與養老院不同,這里的50位受訪老人中,智能手機使用率達72%,但新型詐騙風險也隨之增加。在“詐騙類型識別擂臺”活動中,退休教師周爺爺一眼識破“冒充熟人”騙局:“這年頭,視頻都能造假,必須打電話確認!”然而在“高收益理財”騙局識別環節,多位老人卻表現出猶豫。
圖為團隊成員手把手指導社區老人識別詐騙陷阱。楊新冉 供圖
“您看看這個投資項目,月息2%,穩賺不賠!”面對志愿者模擬的理財推銷,68歲的趙阿姨心動不已,經過團隊成員用真實案例講解“龐氏騙局”原理后,趙阿姨后怕地說:“去年鄰居就被人騙了20萬養老錢......”社區書記劉芳介紹,近年來針對老年人的詐騙已從“恐嚇型”轉向“利誘型”,且多通過廣場舞群、買菜群等熟人社交網絡傳播,識別難度更大。
在博昌社區,團隊創新"孫輩教祖輩"模式。10歲的琳琳用童謠講解"游戲充值詐騙",促使68歲的趙阿姨識破"高收益理財"騙局。社區隨后成立"銀發防詐宣傳隊",建立起長效宣傳機制。
調研啟示:構建多層次防詐體系 通過對兩地調研數據的對比分析,團隊發現:養老院老人更需要基礎防詐知識普及,而社區老人則面臨更復雜的詐騙形式。
“不同生活環境造就了差異化的防詐需求。”團隊指導老師沙林斌分析道,“養老院老人信息渠道有限,需加強基礎宣傳;社區老人接觸面廣,要重點防范社交裂變式詐騙。”團隊據此提出“三維度”宣傳建議:針對技術使用障礙開發語音版防詐程序;建立“社區-家庭-志愿者”聯防機制;利用老年大學等平臺開展常態化教育。
青春力量溫暖銀齡社會 夕陽西下,首日調研落下帷幕。團隊成員不僅用專業知識服務老年群體,更從老人的人生閱歷中收獲成長。正如隊員馬凌宇在總結會上所說:“我們教會老人識別騙局,老人教會我們讀懂生活。”這種雙向賦能的實踐模式,正是“法”潤青銀項目的核心價值。
“這種專業性與適老化結合的做法極具推廣價值。”濱州市政法委副書記表示。團隊將持續優化“代際反詐”模式,讓法治溫暖更多夕陽紅。
圖為隊員們于博昌社區合影。魏一佳 供圖
(通訊員 馬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