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的重要論述,確保重點行業領域實現全面安全、全域安全、全程安全、全量安全。2025年7月8日,山東管理學院“平安實踐團”走進濟南森峰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安全知識科普與實踐考察。
實踐團隊走進森峰企業開展交流活動,與企業就職的21級學長圍繞職業成長與行業前沿展開深入對話。過程中,學長結合自身職業發展經歷,詳細剖析了安全工程師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核心價值與發展路徑。他提到,隨著智能制造高質量發展進程加速,安全工程師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技能,還需具備跨部門協作、風險預判等軟實力,從而推動企業從“合規管理”向“安全文化”升級。這番交流為大家提供了寶貴的職場經驗,既明確了職業規劃的清晰方向,也深刻體會到安全崗位在產業升級中的關鍵作用。同學們紛紛表示,將以此為契機,夯實專業基礎,提升綜合素養,為未來投身智能制造領域筑牢根基。
圖為學長與實踐團成員們交流 劉士鵬攝
進入生產區域,先進激光設備有序運轉,工作人員精準操作,科技賦能制造的效率與魅力撲面而來。團隊成員在車間對不同崗位工人進行隨機訪談,了解他們的工作環境、日常風險點以及對安全知識的掌握程度,做好安全知識宣講與溝通交流。
在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分成若干小組,對不同崗位的工人進行了隨機訪談,深入了解一線員工的工作環境、操作規范及潛在風險點。在激光切割工位,從業多年的王師傅向同學們介紹:"雖然自動化程度很高,但人工監控和調整仍然必不可少,比如材料定位、光路校準等環節都需要經驗判斷。"他特別提到,激光設備的高溫、強光以及金屬粉塵都可能帶來安全隱患,因此必須嚴格佩戴防護眼鏡、防塵口罩等勞保用品。
另一位負責質量檢測的李工程師則結合實例,向同學們講解如何通過智能檢測系統識別產品瑕疵,并強調:"再先進的設備也離不開人的規范操作,任何疏忽都可能導致嚴重事故。"在交流中,師傅們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句行業格言——"在崗一分鐘,安全六十秒",這讓成員們深刻體會到安全生產絕非紙上談兵,而是需要時刻繃緊的弦。
圖為實踐團成員們進入生產區域參觀 劉士鵬攝
在參觀過程中,團隊成員分成若干小組,對不同崗位的工人進行了隨機訪談,深入了解一線員工的工作環境、操作規范及潛在風險點。面對高速運轉的自動化設備,資深激光切割技師王師傅以其十余年的實戰經驗,為前來參觀學習的智能工程學院學子們揭開了智能制造光環下不可或缺的“人本”要素。
“自動化程度再高,也離不開人的眼睛和判斷。”王師傅一邊嫻熟地監控著設備運行,一邊向圍攏的同學們講解。他著重指出,諸如材料精密定位、激光光路系統校準等關鍵環節,高度依賴操作人員的經驗積累與臨場判斷。演示過程中,他更不忘敲響安全警鐘,指著設備警示標識強調:“高溫激光束、高強度反射光以及彌漫的金屬粉塵,都是潛在的危險源。”他親自示范并嚴格要求,“防護眼鏡和防塵口罩不是擺設,是守護我們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線,任何環節都馬虎不得。
圖為成員們與一線安全管理人員面對面交流 胡思彤攝
移步至精密的質量檢測區域,負責該環節的李工程師正借助高精度智能視覺檢測系統,向同學們展示如何捕捉產品上微米級的瑕疵。當系統精準標出一處幾乎難以察覺的裂紋時,李工程師并未止步于技術的展示。他調出過往案例,展示因操作員一時疏忽導致參數設置偏差、最終引發整批次產品報廢的沉重教訓,語重心長地強調:“再‘聰明’的系統,其效能發揮的根基,依然是人的規范操作與高度的責任感。一次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造成不可挽回的事故損失。”
在整個交流過程中,一句樸實卻鏗鏘有力的行業格言——“在崗一分鐘,安全六十秒”,被兩位經驗豐富的師傅反復提及。這并非空洞的口號,而是深深烙印在他們日常操作中的行為準則。這句凝結著無數經驗教訓的箴言,如同重錘敲擊在實踐團成員的心上,大家真切體會到:安全生產絕非停留在規章制度文本上,它是融入每一次操作、每一次判斷、每一分每一秒的高度專注與自覺,是一條需要時刻繃緊、永不松懈的生命之弦。
此次實踐,實踐團直觀領略了智能制造技術的先進魅力,更深刻理解了在技術飛躍的時代背景下,“人”的因素所承載的關鍵責任與核心價值——精湛的專業技能、嚴謹的安全意識、高度的責任心,始終是驅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感謝濟南森峰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寶貴機會,讓團隊成員在真實工業場景中檢驗理論、積累經驗、堅定信念。未來,無論在學習還是工作中,實踐團全體成員都將持續用腳步丈量責任,用專業守護安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通訊員 張樂涵)
圖為平安實踐團隊集體合照 仝卓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