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江蘇科技大學“青衿筑夢”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團的隊員們,暫別校園閑適,以“追尋紅色根脈、感悟信仰力量”為核心,沿既定路線開展暑期社會實踐,讓革命精神在沉浸式體驗中浸潤青春,讓紅色薪火在實踐傳承中生生不息。
云帆空間:解鎖紅色學習新方式 在張家港云帆空間,實踐團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紅色啟蒙。沒有枯燥的宣講,隊員們通過微劇本《沙洲烽火》圍讀,以角色代入的方式,將15分鐘的烽火歲月演繹得鮮活生動,冰冷文字瞬間擁有了溫度;“史料拼圖盲盒”環節,大家分工協作拼接30張老照片,在還原歷史脈絡的過程中,既感受團隊協作的默契,也加深了對歷史細節的記憶。
午后的技術實踐更添新意——隊員爬取紀念館線上留言數據生成詞云,“信仰”“傳承”等關鍵詞高頻出現,這讓大家真切意識到,紅色文化并非遙遠的歷史,而是能與當代青年產生深度共鳴的精神養分。“只有先與紅色故事共情,才能講好紅色故事。”成為隊員們此時的共同感悟。
沙洲紀念館:觸摸抗日歲月的赤誠與堅韌 循著歷史足跡,實踐團走進沙洲縣抗日民主政府紀念館,在八大展區的層層遞進中,重溫沙洲人民的抗日征程。“中華怒吼”展區訴說民族危亡時刻的覺醒,“國恥家恨”展區展現日軍鐵蹄下的苦難,“浴血奮戰”展區則記錄著軍民的頑強抗爭——余靜德烈士帶領小分隊以少勝多、擊退日軍的事跡,讓隊員們數次駐足,內心被革命先輩的英勇無畏深深觸動。
展館內,斑駁的歷史照片、珍貴的實物展品、栩栩如生的雕塑,共同構建起血雨腥風的歲月圖景。隊員們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在“沙洲光復”展區見證勝利曙光,在“名錄”展區緬懷先烈英名,在歷史細節中深刻理解沙洲精神的內涵,也更加堅定了傳承紅色基因的決心。
淮海紀念塔:讀懂“人民的勝利”的深層密碼 研學的最后一站,實踐團抵達徐州淮海戰役紀念塔。這里,塔名莊重肅穆,塔基兩側的浮雕定格了解放軍與民眾同心抗敵的瞬間;圍廊上,革命先輩的題詞力透紙背,3萬余名烈士的英名整齊排列,每一個名字都如星辰般閃耀。
走進紀念館,六個展區系統呈現淮海戰役脈絡:指揮者運籌帷幄的場景復原、解放軍浴血沖鋒的影像資料、543萬民工支前的詳實數據,無不訴說著“人民戰爭”的偉大力量。隊員們體驗自制AR講解包時,掃描《支前》浮雕便看到山東姑娘扛門板修橋的身影,聽到她“橋斷了,我們就用身子頂上去”的原聲,讓歷史從靜默展品變為可感可知的鮮活記憶。
在“人民的勝利”主題墻前,隊員們駐足良久,“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的信念深深烙印心中。此次暑期研學,讓紅色精神真正走進隊員們心里。大家紛紛表示,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把革命精神融入青春奮斗,用實際行動續寫新時代的紅色篇章。
作者:李國利、柳春云
來源: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