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曾宏韜,楊熙盈)2025年7月27日至8月2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百縣千鎮萬村”湖南行社會實踐團天心區分隊深入長沙市天心區暮云街道怡海社區,圍繞“新型城鎮化與鄉村全面振興協同推進”主題開展深度調研。通過精準對接社區部門、發放5份電子問卷(含社區部門1份、居民4份),訪談涵蓋17-50歲核心群體,隊員們以青年視角解碼城郊融合的“天心樣本”,在基層實踐中深化國情認知、淬煉使命擔當。
一、聚焦城郊融合,解剖基層實踐樣本
怡海社區作為典型的城郊結合部大型社區,既有城市居民、征地安置的原農村居民,也有外來務工人員,人口結構多元,是研究城鄉要素流動的理想案例。實踐團成員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在調研中發現以下問題:
要素流動單向化困境:社區雖承接城市基礎設施延伸,但鄉村優質資源(農產品、文化資源)反向輸入通道狹窄。部門問卷顯示,農村生態產品進入城市社區仍存機制壁壘,制約城鄉互利循環;多元需求匹配難題:問卷反饋揭示:老年群體懷念傳統鄉村鄰里關系,青年群體渴求創業培訓等精準服務。現有“大鍋飯式”供給難以滿足差異化需求,如針對失地農民的就業培訓覆蓋不足;社會資本融合挑戰:調研日志中,隊員記錄:“部分征遷居民仍保留鄉村生活習慣,與現代社區規范存在碰撞;新舊居民社交圈層重構中,社區凝聚力亟待提升。”
二、青年建言獻策,凝練基層治理智慧
基于實地發現,分隊提出三大路徑建議:打通要素雙向通道:建立“社區+農場”直供模式,推動鄉村綠色農產品直達社區;策劃“鄉村文化進社區”活動,活化傳統文化資源;創新精準服務供給:建議構建居民需求數據庫,推行“菜單式”服務;聯動企業、培訓機構為失地農民定制技能培訓,為青年搭建創業孵化平臺;厚植社區文化基因:通過“鄰里節”“公共空間共創”等活動重塑社區認同,彌合文化差異。
三、行走思政課堂,深植家國情懷
7天扎根社區的實踐,讓青年學子觸摸到城鄉融合的時代脈搏。隊員在調研報告中深刻總結:“新型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需從硬件建設轉向社會融入與精神滿足。”此次調研不僅為天心區城郊融合提供青年方案,更是一堂生動的思政課——隊員們用腳步丈量怡海社區的治理脈絡,在多元群體訴求中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的基層實踐,堅定了“將論文寫在三湘大地”的報國信念。
據悉,本次“百縣千鎮萬村”湖南行活動共組織1400余名學子深入全省117縣(市、區),天心區分隊的調研成果將為湖南省“十五五”規劃中城鄉協同發展提供基層案例支撐。實踐團將持續推動調研成果轉化,以青春智慧賦能中國式現代化湖南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