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重慶對外經(jīng)貿(mào)學院管理學院“紅巖”先鋒志愿服務(wù)團在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的組織下前往井岡山市馬源村、八角樓、黃洋界開展急行軍活動,體驗紅軍的一天,身體力行感悟革命先輩的意志,學習井岡山精神。
八角天窗的燈光,照亮信仰的方向 走進八角樓景點,是裂開的巨石、高大的楓樹、密集的人群。講解員帶領(lǐng)團隊越過百年光陰,走到毛澤東同志在楓石下講出“這棵楓樹,長在石縫里,長大后,竟把石頭撐開了。我們鬧革命,現(xiàn)在力量雖然弱小,但只要堅持下去……”的場景。團隊成員駐足,靜心聆聽,聽著歷史的回響;靜心沉思,想著先輩的堅韌;靜心仰望,望著枝丫繁茂的楓樹。微風拂過,百年前的話語沒有消逝在時空,而是成真,與那繁茂的楓樹一起述說著革命故事。
走過碎石小路,謝氏慎公祠墻壁上的黨旗和畫像指引著團隊成員去往八角樓,尋找留存在八角天窗中的偉大思想。八角天窗在贛派建筑中的少見,在客家建筑中的實用,恰如井岡山道路的獨創(chuàng)性與正確性。團隊成員抬頭看去是自頂而下的天光,物理的光線與歷史的輝光在此交融,熾烈而醒目。八角天窗之下,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團隊成員,亦有著八棱向上的銳氣,堅定的信仰。一根燈芯,一盞油燈,一群有志之士匯成一股繩走著一條道路。一個天窗,一次仰望,一群青年靠著一個堅定信仰走到這里獲得一次精神洗禮。
圖為團隊成員瞻仰中國共產(chǎn)黨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舊址。蔣欣穎 供圖。
馬源蜿蜒的小路,跑出人民的前路 離開八角樓后,團隊集結(jié)來到毛澤東同志轉(zhuǎn)移路征程。起伏劇烈的行軍路線,狹窄坑洼的行軍道路,對于團隊成員來說有著不小的挑戰(zhàn)。團隊成員斗志昂揚唱響《強軍戰(zhàn)歌》激勵自己前行,響徹山林的歌聲承載著團隊對重走革命道路的堅定信念。團隊成員偶然瞥見行軍路上的野果,忍不住摘下送入嘴中補充體力,暗自呢喃:“這野果也不知道以前的紅軍吃過沒有,如果有的話,我也是和紅軍吃過同一個地方結(jié)的果子了,真是不勝榮幸啊,好新奇的體驗。”團隊成員的思緒帶著大家又回到了那些急速行軍的歲月,紅軍緊湊的步伐與成員的步伐節(jié)點逐漸重合,一起走出了密林,看到了綠油油的稻田。
圖為團隊成員在稻田前的合影。蔣欣穎 供圖
團隊成員沿路前行,腳下是歷史積淀的痕跡,身旁是自然與人文交織的風景。沿途老鄉(xiāng)熱情招呼,質(zhì)樸的笑容映襯著這片紅色熱土上的溫情與堅守。在老鄉(xiāng)家一起制作完紅軍餐后,團隊成員主動承擔起清潔工作,老鄉(xiāng)忍不住說道“你們現(xiàn)在這些娃娃,就像以前那紅軍一樣厲害。他們打出了新中國讓我們站起來了,你們更是帶我們跑出了一條致富路哩!”后來通過與老鄉(xiāng)的交流才得知,當?shù)卣强恐t色課程體驗創(chuàng)收致富。老鄉(xiāng)和團隊成員一齊走在新鋪的柏油路上,他們在這條承載希望的小路上,走出的是對紅色沃土的致富路,團隊成員走出的是對紅色沃土的朝圣路。
圖為團隊成員行走背影。蔣欣穎 供圖。
黃洋哨口的炮聲,筑起民心的屏障 團隊成員在馬源村經(jīng)過簡單修整后,立馬前往黃洋界,迫不及待地想要踏上那片見證了以少勝多經(jīng)典戰(zhàn)役的紅色沃土。一進入黃洋界,迎接團隊成員的是呼嘯的風,與之一齊而來的還有陣陣涼意,吹得成員直起雞皮疙瘩,不知是不是想考驗成員意志,好似在說:怕了就別來,我黃洋界應(yīng)是有魄力之人才能上的。講解員一面在為團隊成員補充背景知識,一面在說著今天前往黃洋界確實有難度,確實可以放棄上山。團隊成員已經(jīng)歷過八角樓的照耀,馬源村的磨煉,并不懼怕黃洋界上的狂風和暴雨,豈能輕言放棄。
圖為團隊成員在石碑前合影。何婷婷 供圖。
“大家披好雨披,注意安全。”耳邊是帶隊老師的叮囑,眼前是云霧籠罩的黃洋界,身邊是一群眼里燃著斗意的青年。團隊成員身著雨披挽手前行,抵御著驟雨和狂風。雨澆不滅成員的斗意,風吹不走成員的堅韌,就這樣,團隊成員一起看到了刻著《西江月·井岡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石碑,看到了放置在隘口的迫擊炮,矗立的場館。近百年前的風塵之變歷歷在目,如今的青年風華正茂。過去的華夏由民心筑起,當下亦然,未來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