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5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天眼鑄魂・遵芯向黔”暑期社會實踐隊深入貴州遵義市及黔南州,以“紅色精神與現代科技融合發展”為主題,探訪遵義會議會址、FAST“中國天眼”、比亞迪貴陽基地、航天科工十院等標志性地點。七天行程中,隊員們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中,見證了“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的紅色基因如何在科技創新中煥發新生。
一、遵義會議:歷史轉折中的精神覺醒 在遵義會議紀念館,泛黃的《總結決議》手稿上二十余處修改痕跡震撼人心。這份由張聞天起草、毛澤東等反復推敲的文件,用最樸素的文字詮釋了“實事求是”的精髓——正如紀念館講解員所言:“每一處涂改都是對教條主義的否定,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解決革命問題的起點。”展柜中補丁摞補丁的軍裝、群眾贈送的紅薯筐,無聲訴說著“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的初心。
【圖1:遵義會議紀念館展品《總結決議》手稿】
二、科技攻堅:深山與云端的創新突圍 平塘縣的FAST天眼基地,隊員們被喀斯特洼地中“銀色巨碗”的磅礴氣勢所震撼。選址12年、建設22年的歷程,見證了科研團隊用鋼索替代傳統結構、攻克索疲勞難題的勇氣。當得知團隊為突破技術封鎖自主研發500米口徑主動反射面時,隊員們感嘆:“這不正是‘不盲從教條、敢闖新路’的當代寫照嗎?”
【圖2:在FAST天眼觀景臺所拍天眼全景圖】
在貴陽比亞迪基地,刀片電池的針刺實驗和CTB一體化車身技術引發熱議。企業在疫情期間三天研發口罩機、七天實現量產的故事,讓隊員們深刻理解“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核心競爭力。技術人員展示的刀片電池Z型折疊堆疊結構和雙面絕緣鋁殼設計,更以數據印證了科技創新的“貴州速度”——體積利用率提升至60%以上,成本較傳統方案降低34%。
三、航天精神:毫米級精度中的強國信念 在貴陽,實踐隊深入走訪航天科工十院及下屬企業。在航天科工十院,0.005毫米的裝配精度、千分之一度的導航突破、毫米級的測控精度,將“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具象化。300余次工藝改進、徒手裝配微型電機的匠心,以及打破國外壟斷的自主創新,都在訴說“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
【圖3:貴州航天電器廖總師為學生解答疑惑】
四、精神傳承:從歷史到未來的同頻共振 七天行程中,從遵義會議的“實事求是”到天眼團隊的“啃硬骨頭”,實踐隊在不同場景中捕捉到精神傳承的脈絡。“紅色精神是根,科技創新是葉,根深才能葉茂。”實踐隊隊長在總結時表示,“從紀念館的老照片到云端的天眼,再到車間的機器聲,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
此次實踐不僅是一次地理意義上的行走,更是一場精神的長征。隊員們帶著對“紅色+科技”融合發展的深刻理解,將在新時代長征路上繼續書寫屬于哈工大人的答卷。(“天眼鑄魂・遵芯向黔”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