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格外關心殘疾人、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實關注殘障群體的社會融入需求,增進對殘障群體的理解與關懷,河海大學“禹光同行”調研團于2025年6月至8月赴江蘇省南京市、常州市開展助力心智障礙群體社會融入實踐調研。本次實踐聚焦特殊群體生存與發展現狀,通過組織基地助殘服務活動、走訪專業助殘機構、開展校園融合教育三個維度,深入探究殘障群體面臨的社會融入困境,探索精準幫扶路徑,為促進殘健共融貢獻青年力量。


藝術溫情:手工歌舞喚醒潛能
6月30日至7月4日,團隊成員前往南京市博愛殘疾人之家、南京市殘疾人就業管理中心機構、華僑慈恩殘疾人之家開展歌舞、手工、運動等多項志愿活動。在南京市博愛殘疾人之家,團隊組織了手工串珠與運動協調課程,在這里,學員們平常會跟著基地老師做串珠工藝品義賣,學員通過義賣月均增收在500元左右,開展手工串珠更多是為了鍛煉學員們的審美與自我意識——設計出自己喜愛的手工制品。7月2日,團隊在南京市殘疾人就業管理中心以歌舞律動代替傳統手工制作為學員們帶來新奇體驗。活動包含了《起風了》歌曲教唱和《開心往前飛》舞蹈教學兩個環節,通過將團隊成員與基地學員分組教學,引導學員們在藝術中共享快樂的同時鍛煉身體協調能力。7月4日,團隊在華僑慈恩殘疾人之家實施適應性課程調整。因機構存在聽障學員,歌曲部分主要以拍手互動為主,太極教學則采用二十四分解演示與一對一指導結合,在緩慢的太極運動中,學員身心逐漸得到放松。活動結束之后,參與活動的各基地殘障人士及專業助殘人士表示希望接下來合作更多創新品牌志愿項目,共同助力心智障礙群體融入社會、增長技能。



智匯助殘:機構訪談共鑒經驗
在開展志愿活動的同時,團隊走訪了三個基地,考察了心智障礙群體的生活現狀,了解了各基地的發展歷程和制度管理。隨后,實踐團與基地專業助殘人士進行了訪談交流,進一步認識到心智障礙群體能力培養呈現長期投入與短期退化的矛盾、社會支持體系存在顯著短板、就業崗位結構性缺失、專業照護機構養老難以及家庭撫養負擔重等現實問題。此外,實踐團還就助殘機構的運營模式、志愿服務活動成果轉化、當下的需求等問題同各基地專業助殘人士進行深入探討,對助殘機構在培養心智障礙者生活技能、提升學員社會認知及緩解學員家庭壓力中的成就與挑戰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換位挑戰:有礙前行共情體驗
弱勢群體與社會之間應該是雙向奔赴的關系,助力殘障群體融入社會除了提高殘障群體的社會能力,也要提升社會對于殘障群體的關注度。8月15日,實踐團與河海大學“小水滴”支教團在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直溪鎮迪莊村聯合舉辦了“愛作輕舟破阻浪,換位為楫渡光洋”換位體驗活動,為這里的學生們帶來了一場意義非凡的實踐課。活動前期,團隊成員通過助殘課堂向學生們講解助殘知識,分享助殘經驗,初步了解了殘障人士的生活現狀與挑戰。實踐團結合助殘經驗分別向低年級和高年級學生設計了“筑愛線”與“助殘線”兩條體驗路線,通過“盲人購物”“你畫我猜”“”“語你手護”“聽聲入簍”等沉浸式情境模擬,引導學生體驗視障、聽障、語言障礙及肢體障礙人士的感受。在體驗了“有礙前行”的種種不便后,有學生坦言:“我感覺很愧疚。因為這些困難正在被我們體驗,甚至感覺當作是個游戲。這讓我真切體會到了他們的不易,我非常敬佩他們。”孩子們不僅深刻理解了殘障人士日常面臨的巨大挑戰,更被殘障群體在逆境中展現的堅韌與樂觀精神所深深打動,一份敬畏之情油然而生。這份從“游戲”體驗中產生的愧疚感,超越了簡單的同情,也給予了殘障群體最純真美好的祝愿。

此次實踐助殘之行,如同星途追光,在青年學子與殘障群體的交往中,照見殘障群體艱難卻又鮮活的生命。實踐團用藝術走進了心智障礙者純真的世界,將書本上的助殘經驗轉化為助力心智障礙群體社會融入的實際方案,在換位體驗中播撒真誠與關愛的薪火種子。點點微光筑星河,未來,實踐團將繼續深入助殘行列,廣泛開展助殘知識科普宣講和助殘實踐服務活動,讓更多人了解殘障群體、走進殘障群體、關愛殘障群體,共同為殘障事業發展貢獻青春力量。